标签: 户籍制度
欠发达
社区自治
晋惠帝
农村
农民
三农
流通
市场化
交易成本
财经
目录: 自由民主宪政通往奴役之路
时间: 2009-09-19 14:47:27
市场流通物流法制和人权欠发达地区称为农村
城乡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双方的主体定义;即,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农村。在《农村包围城市是子虚乌有》一文中,我们提出了农村的经济学上的更具通用对比性的定义:所谓的农村地区,是指市场化欠发达地区;或者说物流欠发达地区,又或者说流通欠发达地区。此三者的意义是相同的。因为市场化、物流、流通三者是正相关的;同时,又与地区法制法治的程度成正相关,而与市场交易的成本阻尼即特权对社会侵蚀程度成负相关。很多时侯,我们说一个地方的人素质低,其实是指这个地区法治传统薄弱;又或者说一个地方很穷,实际是是因为这个地区的特权贵族里张宏良之流特别有良心。
目前我国的城市和农村概念是混乱的,基本上就是央权颁定的“城市名字编定”,“名字听上去是农村的是农村”,所以中国农村变成城市的改革,和经济没有什么关体系,只不过是把原来地名后缀的“县”,改为“市”,“区”。一个专吃人间烟火的胖上帝,就可以站在历代皇帝的宫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啦,农村土包子变成工业洋包子啦,今天的皇帝不再是前朝的封建皇帝啦”……,“万岁!”,兴奋!自豪!满足!陶醉!……(省去几万个形容词)。
精神正常点的会说,“工业化是城市”,“农业化是农村”。这是开始进修的土包子认识中的世界,也就是晋惠帝“穷人没饭吃,不能吃蛋糕吗”的智力水平。如果不考虑“穷人”的定义,晋惠帝司马衷同学的汉语造句,其实是没有错的。假如认识到农村就是“物流欠发达地区”,“流通欠效率地区”,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衍生的推论,到底是反映高效率物流供应的所谓“工业发展”,构成了城市;还是把人聚拢在一起封一个官号叫“一品城市窝”,就是工业化呢?前者是经济学者眼中的工业化,后者,就是中国社会学者的“工业化”,经济学上称为傻逼工业化。
假如认识到农村就是“物流欠发达地区”,“流通欠效率地区”,那么,农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构成,是“物流欠发达”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农村选择了农业”,所以物流欠发达,所以变成了农村。而是因为物流欠发达,所以不能有效运出自已的产品,又不能廉价运进外地的产品;缺乏生活必须品的齐备,不得不从最基本的生存角度出发,直接从土地上求生存,这样,就产生了“农业单纯性依赖”的社会。因此,中国的“农村贫困”,大量的农村人口,实际上是市场欠发达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多,所以中国不发达。
在中国,构成流通成本的主要的障碍,是私有财产原罪化,及以此为基本观念的不患贫患不均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剥夺了社会交易的市场条件,人权是市场交换的基础。在这种观念上构筑而成的种种“地方垄断法规”,所谓的“市场规范管理”,所谓的“社会主义理想”……,构成了市场交换的高昂成本。
因此,中国的农村是一种人文的结果,多于“自然条件”的结果。在农村发生的所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当然也就更大程度是“苛政猛于虎”的人祸之灾了。上世纪死亡排前五位的饥荒中,英属孟加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威胁孟加拉期间,发生的大饥荒排第五位。尽管有战争的背景,但是尤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研究仍然指出,是饥荒都是人祸的结果,是日军的威胁、孟加拉独立倾向令英国人对孟加拉的忠诚的怀疑,从而出现了长达一年的战时管制,导致该地流通的崩溃,造成了两百万人的死亡。二十世纪前四位的大饥荒,分别的58-62年的毛中国,36-37年的苏联,74-76年的柬埔寨,和九十年代到今天的朝鲜。
将农村定义为“市场、流通、物流欠发达地区”,那么,出产农产品的地区,就不定是农村了,而是工业化社会的一个分支:农业集约化地区。相反,如果一个地区因为特权制度和垄断造成了“市场、流通、物流欠发达”,那么就算把全中国的人口集中在一个城市里,也不是全中国的“工业化”,而是全中国集中营化。将封建央权人治统治下的中国的所谓城镇化,在数字上对照世界“城市化水平”,只有不懂经济的国产经济学家,本质上是御封道德明星的大脑中的理论产物。
将农村定义为“市场、流通、物流欠发达地区”。中国其实就是一个落后的大农村,村干部及干部的奴仆们的生活区叫城市!所谓的反对户籍制度的本质,就是所有的村民都希望成为村干部,谁知道文盲村民就算挤进干部生活区,无非是大观园新来了刘姥姥,从最底层的奴仆开始“论资排辈”,子子孙孙都别想当干部!
《户籍制度杂锦批之“我的财产是你的”潜台词》
《农村:市场流通物流法制和人权欠发达地区》
前一篇:交易成本路线图的讨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