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土壤
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
茅于轼
中国
土地管制
审批
国土局
水土流失
文化
目录: 自由自治市场经济去特权化
时间: 2009-01-17 20:49:25
根据《道德标榜,中国内战之路》的认识,本博不回答任何这类“辩论”。下文进一步证明,对茅于轼的攻击,是完全不懂农业业务的人们,以“道德标榜”为手段的一种社会迫害。“保护耕地的本质是保护土壤”,茅于轼先生的主张,比这些人的“观点”,更能保证中国粮食的安全。
前文已经谈过,城市用地本身,只要舍得放弃那些“房地产的固定投资”,转用于农业生产,比老耕地还管用!那么,耕地保护的目的是什么呢?说来,也就是保护不同用途的土地,重新回农时的成本,“不至于太高”的吧。所谓“粮食安全”,原来,只是“价格安全”!但是,如果要保证回农转换的低成本,不需要保护耕地,不需要保护“地”,只需要保护另一样东西,“土”,就行了。保护耕地的真正目的,是保护土壤。而土壤,是中国人最不关心,最没有意识去保护的珍贵资源。每年,仅仅经由黄河、长江流失的土,就达到20亿吨,按平均5米土层计算,相当于每年损失400平方公里的高产耕地,合计60万亩,————唉!要减少损失,就要“减少耕地”,“取消红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唉!
喜欢盆栽的朋友,都会发现,盆栽的作物,都比自然农田生长的贫瘠。象草莓吧,盆栽基本上是不长果的。农艺师,或者所谓精通做农民干粗活的那些骂人网友,水平高点的,会告诉读者,“这是因为没有地气”。中国传统风水八成就会扯到什么气上去了。其实,所谓地气,是指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包括,有益微生物环境形成的动物,象蚯蚓;以及该土壤所含的有机质。对城市栽培环境的实验表明,一个较完整的土壤生物圈,体积至少要大于三立方米。如果大于30个立方米,那么,就可以达到自然保持肥力的程度。组合在一起的泥土体积越大,那么,其有机微生物环境就越稳定。
这就是所谓的地气。为了维护城市尽可能好的土壤条件,我们的研究人员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建造人行道,应保留不少于10%的气隙,以尽可能改善城市覆盖下的土土壤活性。增加10%的气隙,不会增加多少成本,但对于连接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活性绿化的土壤环境,就非常有意义。我们的研究人员的这些实验,原来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城市化后的自然环境的保持。比如说,能不能在现代水泥森林中,建起环境良好的空中花园。但是,它却揭示了,保护耕地的核心,是保护土壤!因此,近年来最有意义的政策,不是早就被突破的处女膜,那一条鬼才知道的“红线”。而是,禁止烧土为砖的政策。同样,长江黄河流域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中华民族的大动脉出血,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所谓的耕地红线。
要平衡红线突破,和土地使用的矛盾,也很简单:在盖房子时,挖出肥沃的富土层即可!因此,以为房地产一定排斥自然农业、排斥自然环境,只不过是中国社会(包括香港)落后的科学观念,缺乏创造力的表现。笔者大脑中的理想的城市环境,是充分利用城市曲面接受阳光雨露的绿化城市。如果说这有点理想化。那么,简单规定把这些泥土运到郊外贫瘠地区覆盖,不会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因为粮食价格上涨而令农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些原属耕地的肥沃泥土,本身就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不信的朋友,可以到无锡,问问太湖泥是卖多少钱一吨的!
这样,在引出了“耕地保护不如泥土保护”这样的结论后。还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工业化细分农业的构成,那就是,土壤培养可以独立于粮食生产本身。依靠培养液的人工农业,生产环境的维护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而象培养酵母,或者酒窝发酵那样,在适于微生物的环境下,集中培养高肥力的适农土壤,更适合工业化条件下的生产。正如“耕地保护论”者潜意识那样,有了高肥力的泥土,配合适当的光照和水分,就是高产出的农业。这样自然条件下的发酵,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也更便于对已经“城市化”的废弃用地重新置为农业用途。甚至于挖开水泥覆盖,已经休眠的泥土,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复苏。
只要农产品价格足够高,这种泥土制造业,就会变得有利可图。今天,对于高溢价的观赏农业,栽培用泥,早就是一种可计价的商品。事实上,传统农业中的休耕养田、有机培土,做的,就是自然条件下对农业用土壤环境的自然恢复。这种恢复,可以通过工业手段加快、并且更好,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工业产品。事实上,茅老只是主张取消红线,用于其他重要的用地,包括,退耕还林,退耕养地,城市化建筑用地,只是其中的一种转换用途。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茅老对土地使用的阐述。茅老有些废话也说得太多了一点,引起了关于房地产的不良臆测。这是茅老挨骂的重要原因。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耕地红线,对于粮食产量来说,甚至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耕地本身,只是粮食生产中的一个可替换的要素,这是茅老已经证明的。本博进一步证明,对于粮食生产来说,耕地因素,可以与其他不止一个要素,互相转换。一个不高兴,还可以倒回去用。在中国的社会环境里,想找出另一样比粮食更加安全的要素出来,还真是不容易。
<未完待续> "能源即粮食"系列文章还可以参与以下话题:
《所谓的自力更生大错特错》,
《中国粮食储备怪现象》,
《国家粮食及国际道义责任》,
《农民人口城市化和户籍制度》;
《价值守恒定律之“有效补贴”》
《计划经济从来不是有效增加生产的手段》(被舆论管理层彻底删除)
完整观点,还可参考 《两种保障救危机》;
《生物能源意味深长》,
《第四次工业革命》,
《反对茅于轼的人错得更多》,
《自力更生大错特错》,
《中国粮食很安全》,
《中国粮食储备怪现象》,
《印度国家安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