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信仰
宗教
信念
post
袁崇焕
观点
人权
发言权
争论
侵害
暴力
网络暴力
目录: 专题目录集
时间: 2009-12-14 10:08:17
小管老大,这说的是信念,不是“信仰”,别急呀
与对方的信念是不能争论的。和信念争论,如同和猪打架。当对方持有的是信念时,需要明确是否对方人权所具发言权的权力范围,自已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对方“信念”的侵害,或不可避免的侵害的威胁,如,毛主义公有制。然后判断该侵害和威胁的程度,确定是“容让”,还是反击!反击,就不仅仅是争论了。因此,对于因信念的攻击,从来是不用争论的。本系列与下述系列密切相关。
1)《民主内容和民主本质讨论集》;
2)《道德的局限和道德治国的缺陷》
3) 《大学无书,科学的议事规则》
人与人之间合作交往,需要保证各自的利益观点发言权:
争论只能与可争论的对方争论,一旦对方表现出由其把握的“绝对真理标准”的信念,而这一标准又不是科学实证和人权本身,那么,就没有任何争论的价值了》
不和信念争论,也就是不和诡辩争论。信念总是混杂在一系列的诡辩之中,并作为“居高临下的奴隶主心态”,体现为权威崇拜、名人崇拜、引经据典和忠君的义务。此时,不必与其争论了。
汉语文字,在中国文化史上,基本上不是为了“老百姓平等交往”之用的语言,而是“专为向作为神的皇帝一个人进言”而发展了两千年。因此,汉语更接近于是一种草率定论后抒发情感的语言。如果发现分歧,留意对方有没有曲解你的概念,进而发挥汉语扣帽子煽情的特长,远比急于分辩重要。
《汉语议论文三要素》
中国关于历史善恶的问题,由于历史大部分情况下,无法提供具体的实证,就成为信念横行的领域。如果脱离历史的真理集标准,历史问题的争论,几乎清一色是“信念的争论”,当然是剑拔弩张,而永远没有结果的。
《历史,不是道德素材库》;
《历史,你的名字叫故事》;
网络上的谩骂,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个人信念的极限抒发。正因为是信念,因此,除了心理实验以外,对于网骂,“不争辩”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网骂之老于世故》
《科学的骂与非骂,及英语之骂语》http://rehueco.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215.html
《骂行为,“不跟你玩”的成人版》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7861.html
《君子者非伪君子也,不做道德先生》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19.html
《合法的骂,与非法之“类骂”》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957.html
《合理之骂与不合理之骂》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1768.html
《骂,批评,批判的权利和实证》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1136.html
《从利益角度通过研究网骂分析社会》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9281.html
《网络言论体现的不是人,是人格》http://rehueco.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3217.html
《网文的作用是影响人格》http://chinascil.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6379.html
信念常常会上升到道德的制高点——爱国!居高临下,无以复加。爱国,从而成了一种信念性质的道德勒索,是国家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故,明明是国内问题,象人民币升值,中国文化优劣,毛泽东的错误,传统文化……,有些人偏要引入“外国压力”,“美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什么的。一旦您发现这种情况,操起你的家伙屠了它们:真正的汉奸来了!
《中国式诡辩:疑证从有,道德裁决》(疑证从无)
信念很可能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争论,信念常常很快转变为单方面正义感下的暴行。“语言暴力”或“网络暴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此时,如果您还以为这是“争论”,而不是“争斗”的进行,脑残的就不是对方,而是您自已。
“信念”的局限,等同于信仰,人不能无信念,也不能把自已的信念强加于人。人权自主的判断,是社会各种问题是非的唯一标准。
《不要和信念争论》
前一篇:不要和信念争论
后一篇:中央军在讲政治!护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