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9 lines (29 loc) · 8.6 KB

历史,你的名字叫故事.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9 lines (29 loc) · 8.6 KB

历史,你的名字叫故事

标签: 历史故事 实证 历史学家 史料 西方社会 中国 袁崇焕 后金 阎崇年 窃明

目录: 人权价值观现代国际社会和军事

时间: 2008-10-25 19:21:39

在《大学无书,远离中国式诡辩》,《留意克服权位崇拜》,《欣赏中式专家的无良无耻》这几篇文章,以及本主题前两篇文章《中国历史,走在道德内战的消亡路上》,和《历史,不是道德素材》中,笔者强烈反对任何“专家代替您去思考”的特权地位,及其他相似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向读者提示西方文化与东西文化非常重大的差别:西方在任何学术上,鼓励每一个人去思考,是主场;而所谓的专家,也就是专业人士,是客场。他们并不是凌驾在普通人的头上,相反,他们的专业知识是普通人的仆人,为公众服务,作为自已的专业报酬。在公众的选择裁判中,证明自已的专业价值。看到其中的区别了吗?是主客场地位调转了!这样,西方社会就是人人思考,万花齐放,而中国,则在官封专家的“标准答案”下,任何思想火花,都给官封的专家给代表了。

考古学家,科学家,等等的专家都是为公众服务。而“历史学家”,在今天世界上,可能已经是中国朝鲜之类专制国家的特产了。西方社会,接近的只有两种学者,一种是考古学家,是以实物考证为依据的科学家。而另一种,称为历史学家的,和哲学家,文学家,是同一种类型,他们向社会推介的,并不是科学,而是他们对今天的社会(现实),过去的社会(历史)、未来的社会(哲学)的个人观点。在中国,出于政治专制上的需要,把这种“学者”,称为历史学家。对于这种充满道德价值观的“学家”,任何争论既非学术,同时,充满着现实的政治风险,象,明史专家的吴晗,就因此送了性命。

对历史感兴趣的公众,与其模仿“历史学家”那样抄袭或真或假的“史料”忽悠人,不如,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这些专职的专家苦力。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正常人不会去看的“史料”,整理成公众不用去“研究”的简单的、可考证的、逻辑自洽的故事。公众只需要从你自已的角度上看待这些故事,是否符合你的理解方式。如果象谢胡元之流的袁黑那样,抄出大量的垃圾野史充塞你的眼光。那等于告诉你,这些家伙根本就是打算忽悠你,直接把他们从你的地盘拖出去砍了,让这个世界可以干净点。那么新出现的确证的证据proof,证明原来的故事不通,怎么办?重塑新的符合新的proof的故事过程就行了。胡适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我想,更精确的说法,是“历史故事是小姑娘,实证以外,任人编造”,倒也说明了历史学的某些特点。

为了减少“历史故事”中小姑娘成分,欧美学者尽可能使用实证、仿真实证,考证,以尽可能增加历史的实证性。象美国曾经动用上万人重现葛底斯堡战役的全过程。在明末辽东战争中,一些重要的数据,象后金军队的编制、武器、数量;以及后金社会生产能力,装备更新能力,社会民众分工、数量,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考证出来。同样,对于明军的装备,有战斗力的组成(亲兵),机动能力的差距,火力武器的威力,攻城伤亡的比例,等等,也可以考证出来。这样,要重构整个战争场面,明白指挥员可选择的战场方案,就有了更多的参考因素。“历史故事”就更贴近于真实。

英语里,对于“证据”有着非常严格的定义。这一条要超出汉语。同样是“证据”,英语分成evidence和proof。前者,中文准确应译作“迹象”,或者说,“有可能,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在司法上,或者学术上,不能作为证据,proof。象崇祯指控袁崇焕的八大罪,实际上都是文字指控,少数可以构成evidence,没有一样是proof。而除非能够证实毛文龙与皇太极商议投隆的信件是清朝伪造的,否则,就不是evidence,而是proof。至于说这些信件是不是伪造的,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胡猜“清朝一向有说谎”的习惯就是证据,信件,可以由考古专家,运用刑侦技术加以考查。西方考古学,就是这样考证出,图坦卡蒙王的致命死因,是后脑致命的一击;它,没有记录在任何史料上。

用同样的标准,中国的历史学界,基本上也就停留在重复堆积evidence,为写各式各样的“戏说”,“演义”的程度,极少考证。考了几十年证不出实物的,就称为“断代史”,即没有根据的“历史”。历史毕竟已经是尘封,没有人能够真正重现历史。这样,历史反映在现代不同阶层大脑中的,就是各自自以为是真实的故事,有些是没有实证的,有些是有evidence的,有些是有实证的却被置之不理,有些是有实证的,“故事作者”忘记了。历史是一个筐,现实往里装。当看到装进筐子里的货不是自已至爱时,打人耳光,就别嚷嚷什么“超出道德的底线”了。

每个人都可以组织你的知识,重现你大脑中的历史故事。这样,你也不要去羡慕“专家”的博学。那是唬你的。只要你博读强思,那么,你已经是专家了。在你的思想范筹内,你是最高等级的专家。只是,当你把自已的观点与人分享前,千万记得,“道德,只是个人自律的行为准则”。

历史,天生就是故事。

后面,本博会说说本博大脑中,记录明末辽东战争的“历史故事”。并不是完整的故事,只是与常规解释可能不完全一致的部分环节。本系列为对明亡历史、原因,特别是涉及袁崇焕的章节,以完全不含汉民族主义的历史辩证唯物观展开讨论,重点,在与今天相似国策的对比,以求得因古知今的效果。本系列包括以下文章:

中国历史,走在道德内战的消亡路上》;

历史,不是道德素材库》;

历史,你的名字叫故事》;

何必粉明?明亡于清只是专制发展史上的小浪花》;

阎崇年、金庸力挺袁崇焕体现真正的爱国者本色》;

让时间发生序列证明民族英雄袁崇焕》;

明朝必亡!冤杀袁崇焕,也只是小事一桩》;

民主社会不需要有倾向性的“民族政策”》;

现代历史学观,和现代历史学家》;

亡于内需不振!今天仍是明朝吗?》;

凤凰卫视变成袁黑台,委实不智》;

从政治角度看,明朝覆亡不可避免

爱国,并不是做个廉价愤青喊打喊杀

相关的主题,还有《中国文明的存在理由》系列

前一篇:袁崇焕的是是非非:历史,不是道德素材库

后一篇:阎崇年、金庸力挺袁崇焕体现真正的爱国者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