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怡亚通
全行业
国企
饮食业
民企
民营
厂奴
店奴
国进民退
经营环境
杂谈
目录: 自由自治市场经济去特权化
时间: 2009-08-07 20:38:01
http://cid-36d976e82bb7123d.spaces.live.com/blog/cns!36D976E82BB7123D!427.entry
“民间资本赚钱合法方式基本就是炒作资产升值”,笔者也想过是否绝对。但掂量几分,还是认为基本属实。“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又看见身边人似乎很有钱,就以为笔者说“中国无富人”是标题党。笔者相信,有这种看法的人,是从来没有真正做过生意的人,所谓不当家,不知盐米贵。第一,你看见出手阔绰的人,真赚假赚你不知道,出手阔绰不见得是生意赚钱。生意赚钱,不一定出手阔绰。
第二,一个人生意是否赚钱,和一庄生意的业务是否赚钱并不相等。炒资产赚钱是所有特权外资本生存冒险赚钱的唯一通道,以此理解象怡亚通的业务模式以及利润猛增,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对其他民企,大同小异。所谓的实业,无非是为炒资产脱手争取时间而已。就以饮食来说,笔者在广东做饮食的朋友不在少数,他们的特点是第一年负债大亏守旺,第二年见旺找脱手,第三年如果守不旺就要关门。第三,来自公费消费的是否占了主要的比例,是否付出额外代价?第四,他们在银行及其他信用商业的负债是多少?债多人不愁,很多人也活得很牛的,是吗?
强行者朋友的问题“偶然赚钱”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笔者之“绝对并非完全绝对的地方”。问题的答案在于一个常见市场用语的定义“为什么是全行业亏损?”,是“行业中所有从业单位都亏损”,还是“行业整体上入不敷出”?前者可能性不大。而后者,则总是有些企业是赚钱的。但是整个行业则是亏损的,萎缩的。以民企作为“一个行业”,那就是什么的进了,民的退了。就以相对景气的广东饮食业来说,只看到“很多人赚钱了”,却没有看到“看到人亏钱了”,如果作一个统计,那么,广州饮食业从业条件的艰难,相信与其他行业是一样的。
这里涉及到一个文化方面的问题:笔者注意到,中国文化就算是民企人士,“看见别人亏钱”和看见“自已赚钱”,几乎是同样的高兴。(笑笑)。换言之,中国文化似有一种“从他人的痛苦中感受快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全行业亏损”能触动的中国心灵不算太多,股市中九亏一赚能触动的人不多,制度公平化能触动的人不多……,不信,看看一些股评就明白了。
举个例子说,当一些从业者听说“本行业全行业亏损时”,不是作为行业一员为行业处境的改善而努力,而是一喜:“瞧,我多牛!我没亏损”!可悲!
在“人权经济模型中”,笔者会认为,这是因为在特权社会中,“人的财富的满足感”,是以“超越他人的人权单位来计算的”,根本上,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没有人权文化,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文化的封建经济社会的文化传统。
实际上,不计自已的工资、时间“供厂”,“供店”赚不了钱,只求有朝一天有人接杠,是许多“老板”辉煌背后的真实面目。厂奴,店奴,很多人以为是指工人,其实,呵呵,是指老板!没听说过吧?
说来咱国政府是富得不得了的全球第一富官府,加完薪水加福利,加完福利扩编制,扩完编制盖大楼,大楼没盖完,代表老百姓公费消费;自已消费不过瘾借钱给美国人消费,这回,大概要借钱给穷阿三消费。来来去去,还是牺牲平民利益让补贴离了特权活不了的国企。啥都干够了,就是不愿意《市场经济去特权化》,就是不愿意完善社会保障,据说是“没钱”;————青天大老爷们,你们希望中国人民有一天按需分配帅哥美女的好日子,咱小百姓心领了;说点现实正经的,就象失业保险吧,老爷们这样糟塌钱,等人类再进化成猴子那天,还是没有钱的。
以后我们会说明,“外资进入中国其实就是中国的民族资本”,反之,“中国投资海外”,就不再是中国的资本了,是人家“海外经济体的资本法人”。经济学上,这叫经济国民待遇。所以让外资换人民币买国企,效果等同于内部买国企。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鼓噪“外国人高价低价收购中国资产”,是经济盲的提法,因为它的效果,相当于国内资本的收购。希望通过与国家工具的权力对抗“货币战争”,结果只能是《国际资本自取灭亡》,也是《十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资本亏损》的原因。
在这篇《为什么国企产权卖得很便宜,卖给股民的股票就特贵》后小半小时打成的文章中,笔者进一步补充说明了“民企好象还有赚钱的一些假象”。建议各位深入了解一下,如同深入了解一下,“传闻某人工资月薪多少万元”,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自已传的,有多少是夫人们传的。
《寻租腐败定律》
《百度版;三鹿事件看今天中国的三方斗争》(新浪版殉国)
《寻租腐败定律:国企有特权,群众要下岗》
《被统治者的命运是悲惨的》,(新浪版被反复置入回收站,不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