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7 lines (34 loc) · 9.27 KB

中世纪式“价格泡沫”和“政府干预有理”的传统习惯.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7 lines (34 loc) · 9.27 KB

中世纪式“价格泡沫”和“政府干预有理”的传统习惯

目录: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悲剧史

时间: 2015-12-16 20:17:35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w533.html

现代的中世纪式“价格泡沫”和“政府干预有理”的传统习惯的观念;

中世纪的传统习惯,总是把“泡沫=价格不合理上涨”归罪于“散户,国家监管行业不够”;

现实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泡沫=价格不合理上涨”成因于“散户不合理行为”;

“默认权益归于政府=干预总是合理”导致政府无法解决“泡沫=价格不合理上涨”;

**ps1:“传统观念”与“传统习惯的观念”,不完全相同;

ps2:“传统习惯”是法学意义的专有名词;

**

实体模型的级别,对比美元凯恩斯主义和人民币凯恩斯主义后,就可以回答,在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危机中,是否干预(救市)及如何干预,针对谁的利益为干预目的的标准,等等的基本原则如何确定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默认权益是归于国民之私,还是归于政府之公”的原则选择。该原则实际上是作为政府权力和作为之合法性,必须依据“奥卡姆法则:没有危机利益实体,不要引入政府有作为的政策”,在股市及其他任何市场经济中的原则体现。在此原则下,政府及任何公共权力,如果不能得到国民谅解“作为与存在”的依据,默认不具合法性。

因此在金融危机及其“危机前的泡沫”阶段时,在回答“是否干预”以前,必须首先向国民公众提交专业论证,“对于国民公众的私有利益来说,不干预的话会有什么损失”,——>这时侯就是所谓专家发言的时侯,但是请注意,他们是作为公仆和师爷,向他们为之服务的“国民公众=主人”陈词,而不是“政府已经决定,仅仅发话打发小民不要关心”的权威!这才是专家权威在民主社会的真正角色!国民公众个人理解之“心证”,将体现在他们对此提案的赞成或否定,或弃权(判断为与我无关,因此中立)。这就是(私有制=民主)的运作方式。

显然,若言“金融危机”中,举证“不干预而令包税人受损,政府要裁员,毛狗左棍没有高福利”之类,要说服国民公证的赞成票,已经相当困难;那么仅仅在“价格泡沫”阶段,要证明此价格泡沫“对公众私有利益不利”,将更为艰难。甚至于仅仅说明白“什么是泡沫”都不容易。更不要说,还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价格高了就是泡沫,价格高了损害了谁的利益,那利益是否是人权私有的不言而喻”;——>事实上全球左棍到这个层次,全部跑到《高福利=人权宣言》的雄辩上,宣称“某种商品服务的价格低,是天赋人权的组成部分”之类。

ps:请回忆一下“北方的空调权,南方的取暖权,费的奶水权,无偿的医疗权,倒贴的受教育权”之类

左棍的默认也提示了,所谓“泡沫价格”指“传统习惯中,某种商品服务,被习惯称为公平的价格”,——>这是比较温和的,今天的左棍民粹强调的,常常是“免费的权利”,——>如中世纪英国的面包价格,大约是每磅一便士;一双鞋子的价格一先令,一套西装一英镑;中国明清每担米的价格基本上一两银子等等。基督教文化称之为“衡平的”公平(价格)。当价格与之接近时,没有人声称那是泡沫;当价格大大超过此习惯时,(显然意味着某种供应危机),就会被称为“泡沫”,要求政府限制此国计民生的价格,此即“干预泡沫”有理的由来。

这种“公平的价格”的合法性理由,在于所有这些产品的供应,都以行业特许权的方式(即行政垄断)授予不同的职业行会。这些行会继续拥有垄断权的条件,即所谓“享受权利前,所需履行的义务”,就是向社会消费者,按约定的价格提供约定的商品,作为公众忍受他们垄断该行业的代价。此即所谓“企业回报社会,经营者要流着道德的血液”等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来历。在中世纪封建时代,由于基本生活品的刚需,导致这些基本商品的价格只会上涨不会下跌,因此工业革命造成诸如纺织业行会等商品价格的暴跌后,就有了所谓的“宪章运动”。

回到凯恩斯主义导致的“价格泡沫”的问题,今天“泡沫”和“政府干预泡沫”的一般概念, 显然与之中世纪环境中的上述观念完全不同!根本不存在传统中“干预泡沫”的合法性。不是干预一定不合法,象凯恩斯主义的确造成了某种价格的不合理的高涨,比方说土地财政的高房价,或者国企公债和股票作为抵押品的高定位,都具有干预的合法性;而是必须解释清楚,面临被干预的“泡沫”为啥是不合法的,又是谁的责任?比方说,凯恩斯主义导致了高房价,那么到底是政府印钞票太多,还是因为小散户自已有了印钞机?导致相关“价格”的暴涨?

“默认权益归于政府”下的中华帝国及其科举“从娃娃抓起,培养”五毛公知卫道士

“阶级定理,法团定理,虚拟人格的积分”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

股市是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中国股市的效用随着“机构化”而退步,与“散户化”正相关

股市是“补贴封建特许权”的“最优化途径”;

“散户创造效益”的真实,(政府创造效益的错觉+政府赤字破产)=国进民退的“机构化”改革

机构化是对“微薄的”可持续的市场服务收费,作政治自利的透支,导致市场本身不可持续;

E租宝业务特色,凯恩斯主义“新经济”的催命符;E租宝不满足“散户市的正常收入”“机构化扩张业务”

“机构化”就是“股市要讲政治”的“政治正确”;所谓“散户化”“机构化”就是“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凯恩斯主义终结的“危机”:老左棍没有高福利,金融垄断会破产,政府不能乱花钱

现代的中世纪式“价格泡沫”和“政府干预有理”的传统习惯的观念;

中世纪的传统习惯,总是把“泡沫=价格不合理上涨”归罪于“散户,国家监管行业不够”;

现实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泡沫=价格不合理上涨”成因于“散户不合理行为”;

“默认权益归于政府=干预总是合理”导致政府无法解决“泡沫=价格不合理上涨”

前一篇: 竭斯底里运动十年,仍缺“受害人举证”;

后一篇: 边际效应,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