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4 lines (27 loc) · 7.97 KB

马尔萨斯主义不民粹,重视逻辑和政治实用性.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4 lines (27 loc) · 7.97 KB

马尔萨斯主义不民粹,重视逻辑和政治实用性

目录: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共识

时间: 2014-11-02 21:12:41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7bk.html

马克思主义为何被传统接受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

马尔萨斯主义依赖于逻辑体系下的政治实用性;

马尔萨斯主义不含民粹,有可能专制;但马尔萨斯主义从来不是极权

马克思迎合了民粹,因而争取到具备民粹底蕴的,如基督教等传统文化群体对其观点的无条件支持。这意味着基督教等传统群体,只看马克思主义的预定结论,并不需要逻辑,这叫“不需要逻辑的条件”。类似情况也如今天的周小花等爱国愤青,迎合了宇宙真理以民族主义为基调的忠君宣传的基调,同样是只看预定结论,并不需要他们的逻辑。相反,当茅于轼提出“要讲逻辑”时,就遭到了毛狗的冷嘲热讽。在如此低要求下,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水平,马克思主义也比其他民粹讲逻辑,自然而然就被追捧鸟。

对于从不需要讲逻辑的传统民粹群体来说,马克思以资本论为代表,仅仅是偷换了、模糊了几个基本概念,就洋洋洒洒于演绎下的逻辑结论,事实上纠正了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一系列逻辑错误;只要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马克思就是没错的。只要瓦尔拉斯的均衡数学经济论是正确的,计划经济就是当然的。衬托之下,基督教社会主义等凭传统道德的断言作为信念者,当然就显得是“空想的社会主义”。对于已经在基督教等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洗脑彻底的民众,马克思主义也显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即先验)。

相比之下,马尔萨斯处于论战的劣势地位,从来没有迎合过,也从来不可能迎合传统的民粹观念,因此与被传统围剿的自由人类似,马尔萨斯主义者必须非常注意自已的逻辑一致,才能获得内部群体的认同。马尔萨斯主义者从来不是民粹主义者,他们可能是专制的,但从来不是极权的。这是一个例子,帮助一些轻率将极权等价于专制的人士,理清极权与专制两者的区别。进一步提示,所谓专制,并不一定指马尔萨斯主义者,当自由人保护自已的私有财产时,同样被民粹如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指责为“专制于自已的私有权力”

ps:日前笔者一位前粉丝谩骂,称“认清了笔者的嘴脸”时,这位新自由主义者,显然就是要把马尔萨斯主义与自由人,混为一谈而批判之

两相比较,可以看到,马克思尽管从逻辑和经济学角度上完全错误了,但是他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基础开始,却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的;基本上达到了马尔萨斯主义者,自“土地价值论(刚需)”的同样的逻辑水平,凭此点而论,马克思本人的确有几分值得尊敬的学者气质。因此我们才得以清晰地知道,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源自何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为何源自基督教;马克思主义暴力倾向,源自于基督教等社会主义者,对于“既得利益者拒不放弃利益,包括私有财产者拒不放弃私权”之“不可理喻”的无可奈何而生仇恨。

马尔萨斯及至张五常的所有结论,源自于“土地创造价值”,在此逻辑前提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政策压低劳动力成本,有助于土地价值的创造,而造福于国家社会”,因此就有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人口论》,有了对饥荒和战争后果的冷酷无情;有了张五常主义出口导向的农民工政策,有了政治压低劳动力成本促进经济和才税增长的包税人政策;也有了英国保持食品高价格,从而通过(地主田底权——>土地税——>级差地租)确保的金本位下的国家税收。这就是《谷物法》。在天朝帝国通过张五常主义,演变成土地财政高房价。

对农业机制的剖析,可以解释马尔萨斯的基于农业传统的想当然。即便将“价值=农产品=产量”,并且不考虑农产品的适销,“土地产生价值”也不是客观必然的规律。土地只是产生此价值所需的要素,如同劳动力也是另一要素;其他要素还有肥力,因此需要化肥、轮耕、多种作物轮作、引种苜蓿(欧洲),种子(因此有转基因等),农药,灌溉等等;土地也不一定产生价值,农产品也不一定出自土地。因此马尔萨斯主义的逻辑基础与劳动价值论一样从来不成立!至于土地财政,是政治维持红线的谷物法,当成了“土地刚需”。

不知所云的“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恐怕只是中华帝国开始接触世界的大惊小怪

欧洲包税人的演变,为什么大宪章限制政府财权,增强了政府财力

大宪章维护了纳税人权益的同时,促进了欧洲国家中央财政的建立,最终降低了税负痛苦

亚当斯密的财政观点和经济学逻辑;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与马尔萨斯逻辑的根本区别;

从李嘉图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马尔萨斯到张五常的土地刚需理论

基督教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歧,仅仅分歧于“追求共识中的真理时,是否适用暴力”

马克思主义为何被传统接受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

马尔萨斯主义依赖于逻辑体系下的政治实用性;

马尔萨斯主义不含民粹,有可能专制;但马尔萨斯主义从来不是极权

前一篇: 《21世纪的资本论》,测试“形右实左”的试金石

后一篇: 马克思的国家观念,逻辑前提是“专制集权”,及“资本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