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
时间: 2014-10-30 19:48:27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73g.html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与马尔萨斯逻辑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依据与基督教价值观一样,建立在“劳动价值观”上;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建立在对劳动价值的否定上,逻辑基础是“土地的刚性价值”“土地刚需”;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转变成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首先需要建立起对亚当斯密本人也没有搞清楚的“商业立国可能性”的合理怀疑上。亚当斯密是英国人,英国和荷兰这些新教国家的崛起,无经农业,直接经由海上商业而强盛;因此斯密事实上是针对重商主义的“国富论”在英国很少人怀疑。但是到了大陆国家就未必了。以中国而论,能够通过出口导向赚外汇买粮食立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外部贸易条件不具备时,国富论的逻辑还如何阐述,亚当斯密没有继续。这样就为马尔萨斯和马克思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国家需要更多的税收,说出它的理由,得到民众的同意,民众是有与国王同等的“道德情操”的。此即国富论。 但是斯密的论点,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中,怀疑者众。首先就是斯密没有搞清楚,劳动创造财富的必要条件。圣经称 “劳动创造财富,每个人都应该劳动,才能得到他的食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都是基督教千百年来的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无商不奸”的传统看,基督教的劳动价值论,有错吗?爱国华侨薛涌,正是以此为理由,配合着环球报对茅于轼的围剿。
但是如果“劳动创造价值”无错,则“国家政府创造价值”将具备逻辑可能行;意味着财富的取得,取决于资本对劳动力的利用,而且劳动力才是产生价值的产生。这样资本就从斯密的“国富,交换创造价值的本钱”变成了“剥削的工具”,交换创造价值也成了“剥削消费者”的奸商!因此基督教对贫困的谴责,逻辑结论“因为资本被私有化,导致剥削而成的贫困和贫富差距”。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要把资本控制在国家手中,由国家安排劳动力的工作,就能最大限度生产财富,同时消除了剥削和贫困。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就是“是否劳动创造价值”,还是“交换创造价值”?——>必须说明,亚当斯密没有明晰此问题,以至于他的忠实门徒,李嘉图和穆勒父子,为斯密“补漏”,添加上他们自以为关键的“劳动价值论”的环节,结果却是为马克思主义铺平了道路,卡尔马克思自以为经济学入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建立在对穆勒著作的吸引上。如果没有“短缺”的话,此两者可以说是“信仰不同,各自表述”;但是结合上客观物理世界的短缺原理后,劳动不能创造价值的结论就出现了,交换创造价值变成唯一真理。
如果国富论只是针对“国家因金银外汇储备增加而富强”,那么作为英国这样的非农业主流的国家,偏居海上,面对天主教国家的围追堵截,是否也需要耕地红线,以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最根本之需?金银无论有多少,粮食没有鸟,这国家也要完蛋吧? 毛狗主席当年在计划自力更生时忧虑什么,马尔萨斯其时就关心什么。马尔萨斯并不相信劳动价值论,因为他明白,当土地是短缺的时侯,无论劳动力有多少,都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反而将消耗价值的本身,——>此时将价值界定为粮食,不就是如此结论吗?因此他认为人口过多是有害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建立在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否定上,——>因此他被批为反动;——>但是马尔萨斯又确实是错误的,因为他认为“价值来自于土地”,正因为阳光雨露让庄稼在土地里平白无故地长出来,才有了后来经济学再分配的价值。马尔萨斯借此论据,接近正确地解释了传统农业中“田底权”的合理性,同时也接近正确地,论证了“永佃权”分离在经济上的合理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合理性”的论述。然后再看看,今天张五常和房地产代言人,所称的“刚需”,其实就是“价值自于土地”的翻版。
《大宪章下的贵族包税人,在国王意图废黜大宪章的武力压迫下,被迫用援例,交换自治平民的支持;》
《国民税负痛苦对应的国家税收,是国家所有货币、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包税权的封建》
《包税人制度在长远上必然失败,在扩大时必定赤字,而令财政崩溃的更具政治颠覆性》
《清末民初中国缺乏重工业的真正原因,是中国真实税负非常沉重;清末民初的中国金融业》
《“半殖民地,半封建”,恐怕只是中华帝国开始接触世界的大惊小怪》
《欧洲包税人的演变,为什么大宪章限制政府财权,增强了政府财力》
《大宪章维护了纳税人权益的同时,促进了欧洲国家中央财政的建立,最终降低了税负痛苦》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与马尔萨斯逻辑的根本区别;》
前一篇: 从李嘉图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马尔萨斯到张五常的土地刚需理论
后一篇: 亚当斯密的财政观点和经济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