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4-10-22 19:28:08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6d8.html
从旧日本的土地税收制度,理解金本位和英美土地房产税;
日本直到麦克阿瑟改革以前的传统农村制度,采纳了英国土地税制,谁缴纳的土地税,纳税凭证就是土地产权的凭证。但是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一样,由于事实上存在着永佃权的分割,因此税负归宿的效果,则与中国传统的土地制度一样,税负的负担落到了租佃永佃的农民身上,地主尽管是持有完税单证的产权纳税人,但只成了纯粹的固定地租提取者。农民负担着固定数额的缴付给地主的地租,再由地主加收与该土地固定税相当地租,该地租就由地主交纳给政府。如果农民不干,可以放弃永佃权,如果租不出,地主自已填还土地税。
理解了这一土地制度,也就可以理解英国推行“金本位”的真正含义,和金本位的真正毛病。每一块土地的应缴税,根据该地块历年估计的平均产出核定税额,此即所谓“级差地租”,与中国明朝的“鱼鳞册”非常相似。中国明朝和清朝在核定税后,都确定了“永不起科,永不加赋”,至于各自另找变相加税的路子,如厘金制,则是另外的话题。英国和日本,则把土地额定税作为自已申报,由本地税务官核定,但一般不变。举例说,土地变得肥美了,税务官一般不来干涉;如果逢灾或荒化了,可以申请减或免。原则上只减不加。
土地税也不是完全不加,但需要经过议会审核国王要求的特别加税要求后,在原来的基础上统一按比例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之长期议会的召开,就是为此目的,审核国王要求增加的海军税。后来加税不成,把国王的脑袋砍去了,克伦威尔凭着清教徒自愿无偿当兵,一分钱没加税就把事情办妥了,则是后话。北美十三州之所谓“no votes no tax”,最后不惜独立,怕的就是英王跑到北美要开始征收此土地税,至于印花税等,只是敲门砖而已。北美独立的主要条款,就是各州不向联邦上缴土地税,土地税本州专用,由州议会确定。
众所周知地,它现在的名字叫“土地和房产税”。但是英国此一土地税商定的传统,在李嘉图到马歇尔笔下的“级差地租”,就被重庆黄奇帆和我国“经济学爱好者”,生搬硬套到中国的房地产税中,——>由此可见,中国的“房地产派,刚需派”只是抄袭了英法重农学派的调子,却把人家的农业用地地租,用到了政府政治炒卖土地的“增值”中去,——>他们既误把“农业土地自然有农业产出”误会成“土地必定增值”,同时又将农业土地税误会到了“收取土地增值的增益”!这些精神病患者,因此指望收房地产税,替代卖地财政!
ps:这些人也是冒充的精神病,还是那句话: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提到政府已经太大了,不管收什么税,都是不够的;
因此英国日本也适用于印度的土地税,也与中国明清两朝一样,应税额是一个固定的金银数值,——>这是金银本位制的年代,——>地主因此向永佃权租佃者收取固定数额的金银,农民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不是地主收的。地主自已也按一般是固定的数额收取货币地租,也是约定俗成。因此农民的负担就固定为数额基本确定的一笔金银,然后就与金(银)本位相关了。正如金本位主义者也指出的,金的数量是限定的,同时国家需要屯积一定量的储备,既作为国库的储备,也作为进出口贸易的背书,因此黄金就有升值的固定趋势。
黄金(在明朝中国就是白银)的升值趋势将被民间对此政策后果的反应所放大,约翰.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正确地观察到这种偏好,但却错误地忽略了,它是金本位导致的后果,——>民众会倾向向持有并收藏黄金,从而激化了黄金在市场上的短缺和升值,反映到物价上就是通货紧缩,——>这就是大萧条,以及费雪陷阱所称的“通货紧缩”,凯恩斯主义错误地将其归因为“货币缺少”。然后再回到土地税上,日本的情况就如英国和印度和明朝一样,农民负担的土地税收,因通货紧缩而持续地上升,直到破产。
《日本企业和产业,一直有着压低劳动工资,补贴出口和廉价竞争的传统》
《企业的本质是资产负债表的金融属性;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将企业错误地当成了“集中力量办生产的采邑”》
《从企业的两个冲突属性,理解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的失败;美国企业的成功》
《从旧日本的土地税收制度,理解金本位和英美土地房产税》
前一篇: 日本农民和企业在金本位下的税负恶化
后一篇: 清末民初,根本无所谓“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