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
时间: 2014-10-20 19:35:23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673.html
从企业的两个冲突属性,理解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的失败;
美国企业的成功,在于弱化了中世纪采邑模式,强调了资产负债表的属性;
对比企业的两个冲突属性,可以看到美国企业,更偏向于资产负债表一侧,而中国和苏联的国企,就更偏后于中世纪采邑一侧,欧洲和日本的一般企业,界于两者之间。以资产负债表形式衡量的企业,本身负担着自身的盈亏和自负破产的风险成本,因此没有对社会造成任何额外的负担,这是否就是美国经济之所谓“霸权”的深层实力机理?这一套因此被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指责为“资本主义”,而歌颂于作为中世纪采邑形式的“国企”形态的“企业”,同时又指责这种形态的企业“垄断,资本”,——>自相矛盾的威力直如此强大!
日本的企业,因为日本政府,甚至在明治维新开始,就总是不能撂开手,因此也一直没有完成向资产负债结算式的美国式的企业过渡。日本的企业因此也一直保持着采邑的状态。日本企业的信用也不完全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甚至主要就不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信用,日本企业的成本,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它的意义,就远远不能与美国的企业相媲美。日本企业的信用,主要来自“政府支持”的信用。政府自以为因此减少了失业,代价是日本企业永远长不大,也不能自发地完成产业的升级。日本政府则进一步用通产省加以弥补。
日本企业不能真正通过资产负债表完成成本核算,就只能通过“终生雇佣+员工持股”交换“员工超时工作+低薪”,通过对员工的负债转移企业部分成本。但即便如此,日本企业仍然不能盈利,甚至不能因此获得生存,日本企业的市场生命力,远远地逊色于美国的同类企业。 日本企业不得不再次通过政府干预,通过政府(央行)提供的无息贷款,弥补日本企业本应在市场经济中完善的资产负债,从而将本来应对政府财政作出贡献的企业,变成了政府印钞票,强行剥夺于日本穷人的凯恩斯主义的成本转移!这[样也就构筑了日本财阀](../../../2014/9/8/(国资委vs日本财阀们),中华帝国与日本大名们的缩影.md)。
日本这种的产业体制,自明治维新以后一直到今天,在战前和战后,基本模式就没有根本地改变过。这样的体制,在战前受限制金本位对滥发钞票的限制,在转化为对固定税负担者的持续加税的同时,——>将导致非常激烈的内部矛盾和对外扩张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也会令日本政治钟爱的“财阀,日本经济的精华”(相当于今天郎咸平嘴巴里所称的“国企精华”)总是处于破产的危机之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的军国主义进程。所谓军国主义的本质,不就是日本政治通过军队,试图对外转移日本企业内部积累的成本吗?
战后的日本国内的区别仅仅是,金本位的限制消失了,日元可以无限制地发泄于凯恩斯主义,——>日本整个财经界,对于凯恩斯主义的狂热,长达半个世纪里,一直居世界第一!一直到十年前才让位于朱镕基教父的中国粉丝!战后日本外部情况的改变,则是美国开放了日本的出口,美元取代了黄金,成为日本人屯积的对象。日本人通过屯积的美元,为凯恩斯主义的发泄找到了“赚外汇”的借口,美元储备则为日本购买美国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条件。这样在外表上看,日本产业似乎(因成为美国附件)实现了升级,——>真的升级了吗?
可以看到,日本产业体制的痼疾,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所隐含的成本责任,并没有根本改变。日本在财阀企业以外,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贫困机理。日本技术升级,除决于美国对日本的仁慈,而且日本所得非常有限。与二战以前的旧日本的区别,仅仅在于,日本明白这一代的日本企业,只是美国经济的影子,因此日本对于这一代产业的珍惜,不可与当年的日本帝国对自已工业的珍惜相比。只要美国继续对日本开放市场,日本就没有再次战争的动力,如果美国关闭日本出口的市场,日本也将失去单独战争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情况确实变了。
《日本企业和产业,一直有着压低劳动工资,补贴出口和廉价竞争的传统》
《企业的本质是资产负债表的金融属性;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将企业错误地当成了“集中力量办生产的采邑”》
《从企业的两个冲突属性,理解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的失败;
美国企业的成功,在于弱化了中世纪采邑模式,强调了资产负债表的属性》
前一篇: 亚当斯密的财政观点和经济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