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9 lines (25 loc) · 7.51 KB

日本传统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宗社.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9 lines (25 loc) · 7.51 KB

日本传统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宗社

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4-10-15 19:59:52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5tc.html

日本传统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宗社

日本的农民工浪潮,或者说城镇化过程,在麦克阿瑟改革以后,才骤然加速。此前的日本是人口渐次增多的同时,剩余的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日本中央对基层组织的的接管,仅限于改藩置县,但没有进一步触动到基层武士为主的地主阶层的土地制度。德川幕府承传下来的日本身份制度,禁止武士从事商业,但是只允许武士注册领有民田。因此以拥有民田之有无,可以分为上层有产武士和下层无产武士两大类。无产武士则由本地藩主负责接济,就有了后来的武士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但整个改制,对有产者武士阶层的影响并不算大。

日本维新政府没有改变日本武士,作为地主对土地的控有,但是放开了其他阶层购买注册土地所有的权利。另一方面,原来的日本地主,当然也是武士,可以在新的县政及地方议会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如同英国乡绅,在英国社会中担任的角色。因此从整体而言,后来反对明治维新的,只是下层武士中的一部分。日本整个武士阶层,对于维新并无反感,西乡隆盛等人始终处于少数人的无厘头热情之中,失败在所难免。日本武士地主与领民佃农之间的关系,也是封建典型,领主对佃民的仁慈、保护,换取佃农的交赋租,关系大体融洽。

日本武士奉行类似欧洲长子继承权的习俗,由长子负责继承主要家产,以免家产被一点点细分后,家世衰落;情愿将次郎三郎等送出给其他家,或者给上级领主当学徒,若有所成再接回来帮助家务。习俗上也类似欧洲的非长生子,自已当骑士跟着国王去打仗,求得新的封赏。一代家主是否有脸上得见先人,他是否能保有家族领田,是非常大的成败因素。因此在藩主名下当食客的,后来被送到工厂里当劳改犯的,主要就是这些次郎三郎们的中下层武士。再到后来日本军队招兵,热烈响应号召,甚至带着领民子女一起当兵,也是他们。

日本武士地主中奉行着长子继承制,将次郎三郎等送出去找饭吃。日本佃农大同小异。日本佃农所佃有的是租赋已经固定的永佃权,在这些穷人看来,他们的永佃权与领主的领权一样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子女有余时,同样会把他们送出来找饭吃。日本这种传统的土地制度,不是在明治维新后被改变,而是在麦克阿瑟期间被强制改变。麦克阿瑟的改革最根本地改变了日本农村的传统习惯,导致了今天的日本的出现。此前,日本农村社会呈现出比较传统的,长子负责家乡种田保底,次郎三郎们离乡打工,赚钱回家补贴家用的大家庭模式。

日本是自古以来就一天到晚自已嚷嚷“国小地狭,耕地红线不够”,因此才会动不动就打朝鲜和大陆的主意。但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整体人口却出现了罕见的增长,从相当于中国十分五一,一直增长到中国的五分之一!除了“粮食危机”之类的警世公知总是难免以外,并没有出现粮食供应人均下降,反而有所增加。日本明治维新允许商人资本任意兼并于农田,——>需要地主肯卖,资本才有用;无论如何,只是抬高了地主的身价,——>相当于借用传统重农情结,鼓励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自动调控作用。

日本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就象人口的蓄水池一样,让日本的人口虽然增加,却是对于城市化的影响,就远远不能与麦克阿瑟以后的日本变化速度相比,甚至不见得比清末民初的中国好多少。但是客观上也很大程度保持了日本武士带领领民当兵闹革命的传统单位,也继续感受到日本“国小地狭的人口压力”,因此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号召大东亚圣战时,日本原武士阶层的武士就带着他们的领民佃户一起踊跃当兵,列队欢送,越是穷地方越是狂热。正因为日本农村传统是日本兵源力量和意志之在,麦克阿瑟才决心彻底改革之。

ps:明天才说到靖国神社,题目用错了

明治维新走过的弯路,武士下岗再就业,日本国企的包身工

日本承担出口导向任务的国企,创汇能力尚可,本币结算效益太差;日本国企包身工的MBO私有化,日本财阀的出现

明治维新国企改革中出现的财阀和包身工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愤青,为什么非要找中国决斗? 》

包身工制度能够成立的两个必要条件

中国反日民族主义绪出现的原因,五卅运动还是五四运动

清末民初中国缺乏重工业的真正原因,是中国真实税负非常沉重;清末民初的中国金融业

包身工制度到古拉格群岛的三个必要条件;清末民初的中国和欧洲,都不存在包身工制度的必要条件

上海没有存在过包身工,《包身工》肯定是某种程度的造谣

日本传统农村的特点及靖国神社

前一篇: 日本传统农村的宗社,神道教和靖国神社

后一篇: 上海没有存在过包身工,《包身工》肯定是某种程度的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