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
时间: 2014-10-19 20:09:54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63s.html
企业的本质是资产负债表的金融属性;
科斯,熊彼特,科兹纳的企业和企业家理论的错误;
企业私有信用发行的货币,企业的股票,筹资和成本支付;
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将企业错误地当成了“集中力量办生产的采邑”;
明白了企业的两个冲突属性,一个是被强加的中世纪残余,今天常被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采邑功能,另一是资产负债表的预期价值,企业的性质就一清二楚了。对企业的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是因为正确地对待了企业作为资产负债保存的会计下的财富结存的性质,对企业的错误处理,全部是错误地把企业作为采邑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科斯和熊彼特以及科兹纳等,关于“企业家”理论是错误,尽管他们的理论都显得颇有创见。因为熊彼特所称的“投资者(资本家)”与“令企业保值增值”的企业家就是一种人。
企业就是资产负债的价值,而不管这种价值来自于固定资源的发掘,前任的留传,资产买卖和合并的余额,新产品的创新,还是老产品的守成,总之,它只是会计复式记帐下的资产负债表。当负债仍然可以保留着正的利润和供给运作的现金流时,它就是活的;如果它已经资不抵债,再无扭转的希望,这就是死的。所谓国企,就是把一份死死活活的资产负债表,当成一个采邑;或者是把一个事实上的封建采邑,当成一张资产负债表去经营。只有企业才有资产负债,政府的一部分如国企,不存在资产负债意义。这也是国企不是企之故。
当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良好时,它就可以用自已的信用作抵押借债。所谓自已的信用抵押,也就是发行自已的信用分额,常称是股票,也可以看作是自我信用担保的私有化货币。一个企业发行股票筹资,去发行债券的筹资没有什么不同。还不起债时,债转股,在主权信用中称为“债券货币化”。只要它的资产负债还有价值,它的私有化货币(股票)信任就有价值,债主就需要接受它的股票。这也意味着,私有信用坚挺的企业,甚至不必花钱,只需要印股票支付从工资到日常费用,也不是不可以的。象苹果用股票支付水电,谁不接受?
因此就把企业真正的性质,在剔除了中世纪的采邑的不可能成分后,得以简化为围绕着资产负债表的纯粹的金融职能。企业的本质就是金融,生产经营,仅仅是为资产负债表值多少钱而进行的,并非关键性的,完全可以剥离企业以外去完成的外协工序。因此也就暴露了中国经济制度对企业的严重误区:中国体制根本不承认企业的基本属性是金融,强调的却是企业作为中世纪采邑的不合理职能;而把金融,此一企业本应具备的最关键属性,变成党国控制下的国企部门的禁脔!这就是中国为什么会大萧条,为什么国企恶性膨胀的原因。
在中华党国愚昧落后的观念中,企业特别是民企,只不过是一个自担费用,为国家造成的贫困和失业买单, 自负成本排忧解难,直到自已破产的雷锋机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私有企业的要求,以换取马克思主义“不革你等狗命”的慈悲。显然,它们都是把企业特别是民企,看作是自担成本的封建采邑了。最后回到日本的株式会社。它们固然与马克思主义所以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系不大,——>幸好,那本来就不是企业的本来角色,只要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良好,无论是扩股还是借钱,都足以筹集到新的投资者“办大事”。
而日本株式会式用员工股的方式,降低了企业的人事成支出,看似出格,却符合企业的金融属性,与今天美国硅谷的员工股之类政策大同小异。另外,中华党国的国企之所谓“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也是性质相同的“企业股份抵抗员工收入”。只不过中华党国是欺骗性的,这头说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员工股还没有发出,那头就已经是全部没收收归国有。等于放了一个屁,把这些职工当成了包身工劳改犯使用。对于日本株式会社来说,不是说没有企业是真正的合资目的。但是就日本企业的主体来说,上述充抵成本,是更常见的情况。
《日本企业和产业,一直有着压低劳动工资,补贴出口和廉价竞争的传统》
《企业的本质是资产负债表的金融属性;
科斯,熊彼特,科兹纳的企业和企业家理论的错误;
企业私有信用发行的货币,企业的股票,筹资和成本支付;
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将企业错误地当成了“集中力量办生产的采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