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4-04-23 21:28:42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ehv8.html
美国早期“大得不能倒”的救市和地方债务危机;
美国黄金贷款百余年的高利贷,透露美国金融体系的激进程度;
美国私有制和财政自治,限制了地方政府与地方大银行的利益耦合程度;
美国早期有大量中小银行,从事单纯的古典银行业务;
了解美国早期的大银行,无论是联邦级的大银行,不审市县基层级别的较大银行,他们可以担任地方包税人的角色,让它们与地方财政的收税“信用”挂了钩,从而模糊了他们作为古典银行模式的业务。这种模糊又导致地方财政不得不应付这些银行在面临金融危机的挤兑时的冲击,以免连累本级财政的正常运作。但是美国地方自治的政府机制,令本地政府缺乏东方帝国式的强大实力。因此即便地方政府想救市(挽救本地银行),也未必具备相应的财力。本地银行一般也已经是最大的财东,因此也不太可能在本地找地足够的新担保人。
由此可以列举出,当本地银行陷入支付危机时,美国地方政府还有什么办法可想。由于地方大银行,作为包税人,与地方财政的挂勾,又令这种“救市”行为,类似于今天的“地方债务危机”及其“融资平台”所碰到的问题。尽管缺乏美国早期地方财政的资料,但是可以预计,美国之大,历史之长,肯定试过几次政府财用过度,导致的地方债务危机。指望本地议会通过新法案,向本地居民加税,——>此时会非常欢迎能够缴纳额外税收的新移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即便发行地方财政债券,在同等冲击下,效果也有限。
本地政府财政,如果不是与本地大银行的“包税人角色”耦合太深,政府不会热衷于救市;当政府必须救市时,就意味着它已经陷得太深,费用也太大了;因此当本地银行陷入支付危机时,本地政府的财政信用,也必定已经陷入危机之中。所以在地方债务危机发生时,不可能通过地方债券弥补支付的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上级经济单位求救,如镇向县求救,县向州求救,向隔壁富庶者求救(由于经济中心的作用,其实就是向上级求救);相应地付出惩罚性的硬通货的高利贷的代价,或者只能折让本地银行的股份,甚至宣告破产。
尽管不能查阅到美国早期地方财政和地方大银行之间的详细记录,但是可以得到间接的资料。如美国历史上对英国的黄金贷款,——>即最顶级的硬通货,——>一直居高不下,而美国对英国的黄金支付,就一直处于长期逆差。换言之,美国人还的黄金本息,超过了黄金贷款本身!意味着美国在联邦这一级向下的银行,一直处于过度扩张的信用之中,而不得不为了应付挤兑,而支付了惩罚性的利息。美国金融业对英国的黄金债务,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了战争财”,才算是从对英国的债务权,变成对英国的债权国。
如果最保守的全美总体的金融情况尙且如此,那么美国地方银行在银行券信用的过度扩张时是何等激进就可想而知。其中当然就会有着大量的银行破产案件。如美国总统杰克逊就曾经因为全部积蓄,以银行券记帐的存款,因为该银行破产,而全部变成废纸!以致于杰克逊总统从此一贫如洗,直到临终前还依靠朋友的生活接济,才未无家可归!笔者找不到关于美国地方银行和政府的早期财政支出的细节,因此无法断定地方银行破产的案例,有多大程度上与政府财政过度有关,但是大银行业务模式受到了地方包税干扰是无疑的。
无论是银行本身不希望破产,或不希望自有股权的廉价流失;还是地方政府害怕自身财政受银行经营不良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求助上方的困难程度,都会令银行与政府双方,对于“财政-包税人”的耦合程度,持相对警惕的保守,而不致于耦合过深。这是资本主义的美国,与社会主义的中国今天的地方财政危机的不同。放松对地方银行的特许权,也可帮助“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目的。因此可以断定,在地方金融层面上,美国早期应该有大比例数量上的小银行,不具备地方包税人的角色,而依靠古典模式的银行券营业。
《沪港通是RMB外汇管制的妥协产物;沪港通相当于两个交易透支的高杠杆逐利》
《通过优先股提高大盘股价格的唯一办法,优先股的市盈率和普通股市盈率的区别》
《余额宝的“高息存款”不是免费的午餐,类似于存款于高利贷经营者的“高风险存款”》
《古典银行模式的余额宝是银行,商业银行就是冒充的bank;商业银行都是中央银行的行政分支》
《美国早期的税收,商业,银行和货币;银行券的前身是汇票和信用证,银行券是“无记名汇票”》
《美国三代中央银行,改革为美联储的原因;美国国民银行时期的地方银行,今天的地方储备银行》
《美国早期“大得不能倒”的救市和地方债务危机;
美国黄金贷款百余年的高利贷,透露美国金融体系的激进程度;
美国私有制和财政自治,限制了地方政府与地方大银行的利益耦合程度;
美国早期有大量中小银行,从事单纯的古典银行业务;》
年度盈利14%,今天微阳,仓位70%;
创业板36%
中小板21%
国药一致8%
伊利股份6%
现金30%
又看了一下次新股。感受到打新的第一批机构资金,还没有出货呢,反而补了仓。所以,我们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