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45 lines (71 loc) · 10.1 KB

概念的逻辑定义和乱糟糟的智慧.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45 lines (71 loc) · 10.1 KB

概念的逻辑定义和乱糟糟的智慧

标签: 苏格拉底 汉语 定义 逻辑 哲学 广泛定义 智慧 名词 概念 思维 传统文化

目录: 专题目录集

时间: 2011-05-08 20:36:09

序言:

思维从逻辑开始,逻辑从概念开始,概念从定义开始;

精确的概念定义,是一切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思维的目的地;

本系列可以参考以下相关文集

只有人类才具备逻辑能力

民主就是科学的议事规则

不要和信念争论,不要和信仰争论

什么是科学?科学实证性和理论和哲学

科学的权威和权威的“科学”

网上“骂行为”和相关人格的学术研讨

意识形态口水学研究文集

东西方思维分别适应于集权文化和个体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形意思维:科学类思维和哲学类思维的根本区别

汉语的特点是用于感情抒发,而非科学逻辑思维;汉语是“艺术化”的语言

汉语和西语的特点,恰如诡辩和演讲,又分别似西塞罗和凯撒的风格

汉语已经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逻辑从概念开始,概念从定义开始;语文从精确的概念定义开始

汉语不是一种按(概念——>逻辑)应用的语言;修辞表意多歧解,概念极易偷换,非常方便制造文字狱

汉语缺乏简明精确定义能力易被恶意曲解

汉语特点不在于协助逻辑思维

语言有文化特点的“语纹”;汉语是修辞表意形的语言;汉语概念定义能力差,表意概念很容易被偷换

中国传统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论证,论据”是八股文式的诡辩修辞文章

逻辑剖析中国传统议论文“三要素”的沟通含义

疑证与实证及汉议论文三要素论

传统汉语议论文的主要表现形式

证据采信和对结论逻辑意义,有着严格的分类要求论证是为了更有效地介绍论据的逻辑联系

传统汉语议论文的形式,逻辑的目的是为了围绕论点更有效地介绍证据;

“疑证(evidence)”和“实证(proof)”,疑证(evidence)为“实证的迹象,寻找实证的线索”

汉语疑证evidence与实证proof的精确语义,及疑证从无

汉文中的“证据”应区分“疑证(evidence)”和“实证(proof)”

语文是为了沟通的科学;不能沟通就是语文的失败;偷换概念有着语言文字以外的逻辑机理

“偷换概念”的成因是对象替换的错误,和替换效果的不确定性;混淆“等效”与“等于”的区别;

抽象为方便理解;语文也可以成为科学;语文是沟通的科学;名词解释=抽象对象=概念=实证匹配预备

实证采样量和实证关系,“真相”和证据;疑实和实证和付里叶变换

语文之争不在于繁体简体,而在于语文是否便于逻辑交流;繁体也许美丽,美丽的垃圾依然是垃圾

让汉语保有科学表述的竞争力,就需要修补汉语定义能力不足的弱点,自觉不用哲学模糊既有定义

所谓“繁体”之争,是用民族主义掩盖汉语长于表意,弱于定义的特点,是对汉语本身的仇恨

汉语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特点,极易被偷换概念,而令任何沟通努力化为乌有

逻辑定义的清晰在于对象角色主谓宾的准确把握;汉语也可以用于逻辑的描述,只需要尊重约定的名词解释

汉语缺乏简明精确定义能力易被恶意曲解

中国缺乏名词解释,民主的识别标准就是是否关注名词解释

围绕对象角色主谓宾,精确定义走出汉文化“公说公有理”的语言泥潭

逻辑是基于清晰概念定义后,根据定义对象属性的演绎。逻辑的混乱,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概念的混乱

实证通过概念表现,逻辑混乱首先表现在概念混乱

“概念偷换”是违反了(科学实证三要素-波普尔法则),精确的概念就是科学的开始

诡辩是建立在概念的混乱的基础上,不要以为逻辑混乱的才是诡辩

西方追求概念清晰,东方文化擅长思维混乱

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社会评论,基本上都是缺乏逻辑的

缺乏文科学常识,传统知识分子没有勇气面对利益逻辑的现实

西方文化清晰到每一个细节,就成了擅长局部;东方文人思维混乱,就成了整体——>一团乱糟糟的整体

西方文化擅长"局部",东方文人长于整体吗?》

中国文化少了最要紧的定性科学,缺乏了定性科学的“文科”是中国全面落后的根源

天无二日的单一逻辑的定性体系,是西方重要的“文科学”

东方混乱的思维引进西方滥用的数学,是最糟糕的“整体混乱”

人类思维的模式是定性思维,学定量思维是定性思维的局部深化,没有定性思维的目的,数学工具毫无意义

指导科学成本投入的“定性科学”被数学阉割,数学滥用令社会科盲化

笔者(本博客)对社会科学常用概念的定义简介

世界观方法论和意识行为的参考定义

定义:文明,文化,民族和国家

结语

自称哲学的,一般都会承认苏格拉底是近代哲学之父。但这些哲学人士,却殊少认识到,苏格拉底是现代逻辑之父,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广泛定义的方式诠释其“哲学”,——>包括今天的科学在内的所有思想的第一人。当科学从苏格拉底的“广泛逻辑定义”从哲学中剥离出来后,近现代的哲学人士,却把精确的逻辑定义能力,从“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剥离了。

**这样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就分成了两个“思想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基于广泛定义的,被称为科学,有时被贬称为“自然科学”;

第二个分支是没有定义,基于混乱“一团糟的整体性的”,称为哲学,有时被美称为“社会科学”**。

哲学派人士喜欢自诩“哲学是智慧的科学”,当最基本的逻辑定义能力归属于科学后(科学就是这样定义的);大概哲学人士的“智慧”,就只有定义为“没有逻辑的,可能是正义的,定义混乱的,乱糟糟的一团东西”就是哲学家的智慧

前一篇:汉语已经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

后一篇:北美独立战争简析《爱国者》真假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