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库券
铁钱
货币
小农意识
马克思
白银
货币战争
金本位
银本位
市场经济
财经
目录: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
时间: 2009-12-04 13:13:47
讲政治的古代货币
前文说明了“财富并不等同于货币”。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笔者认为是没有含义的,因为这个定义含有否定整个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逻辑,而不具有揭示货币在经济流通中的基本属性的作用。马克思是否认“交换创造价值”的;但是“等价物”本身,就含有“交换双方衡量价值”,才有可能存在等价物。在一个否定人权利益不可侵犯的马克思体系里,没有了交换,也就变成了皇帝说它等价多少就是多少。结果,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国家朝鲜,“100元旧币折合新币一元,物价不变”。
笔者对货币的定义为,“主权信用担保的易货凭证”,因此,最早的“货币”,实际上是以代物税凭证的形式出现,因此货币天生就是“无记名国库券”。君主如果一下子犯了小农意识的传染病,由于信用贬值,也就等于他永远失去了发行国库券筹资的能力。是故,小农意识太强的君主,君位如果不是坐得不那么舒服,就是坐不长了。至于说货币天生是金银,前提是大家伙都认这金银。在古代地中海社会,通常意味着某个掌握了大量金银储备的国家只认金银不发货币了,于是,在这个国家的担保下,货币就成了金银。在古地中海,担任这个职责的,先后有波斯帝国,雅典,埃及,伽太基,罗马。
西晋年间鲁褒以“孔方兄”代表财迷,而中国文化界,也以古钱作为中国古代的货币,多少是不准确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是宋明开始使用,明朝广泛使用的白银。才用了没多久,就因为白银输入性的通货膨胀,由于白银外汇储备太多,搞得明朝国破国亡。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钱在国家经济中,只是起到了国库券的作用。由大户人家深藏家中,他日用来卖给官府税公,向国库缴税,从中折扣实物。
表面上钱还用于民间的小额流通。由于流通渠道的原因,中央大发钱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到了乡间对流通量的影响,估计比较有限。而乡间到底使用钱币程度有多么广泛,还是根本上就是易货贸易,现在是无从查考。比较肯定的是,无论是王莽的五铢钱,还是明成祖的时期宝钞通货膨胀,主要的倒霉蛋都是民间的小富商家。作为劫小康保权贵的的社会主义专政对象,在明朝眼中,这些未来的资本家,早死了早破产了那是活该,几个世纪后也就少了许多剥削工人的机会。
由于明朝的是计划经济,主要的政府税用物品都是从纳税者直接运到用税者家中,没有了流通,皇帝可以随时透支的白金卡,所谓的货币其实并不是那么要紧的玩意。要紧的是日后皇帝透支不了的稀缺金属,白银。有人怪崇祯年间民间官宦不肯买国债,那要看崇祯的爷爷们是如何糟塌白金卡的信用的。官钱的实际用途,还可以从梁朝及至宋朝,使用铁钱代替铜钱看出来。如果说铜钱大额交易已经是沉重,如果是铁钱,平日价里吃碗面买些肉,勉强还凑合。万一不幸赶集买的是牛,扛着上百斤的铁钱买牛,自已就已经锻炼成牛了,该买牛车才对。(笑笑)。
这种官钱铸出来,大体根本就不是让人家花的,是让人家交税的。正因为发的官钱是国库券,万一那朝发多了,债多人发愁,那就加码多发点,让收着钱要兑换的收藏家先吐点血本,也没听说过那朝因此造反的。历史上还有一件真事。梁武帝听说堂弟弟家里藏了很多铁,弄得周围指南针乱转,(这是猜的,咱是不知道怎么会告成藏兵),立马带上大理寺王上门打黑。结果刨开萧宏家自建房的夹墙一看,原来几十吨的全是他自已发出来的铁钱国库券。不治罪了,夸萧宏会养家,前一会一场大风雨就替梁朝埋葬了五万近卫军(天监五年),今会咱老萧(衍)还不知发的国库券是那个傻逼藏回家里,原来是咱这堂弟这宝贝。你想他梁武帝会生气吗?
咱古代中国社会主义发达,市场经济不发达,就算有了铁钱,能买的东西也不多。所以咱国历代前朝也实在,收税按亩收粮,按匹收绢,除非是上缴国库券的,钱这玩意,自已做生意那是不收的。大额买卖人家也不收钱,收绢。就算买房子吧,按每平米多少绢算数。算算也是,一匹绢可以换一石米,卷起来衣衫里一放就成。如果是买米用钱,铜钱一千起码十斤,换成铁钱,自家又要做牛拉车了,收钱那位没法子数,断斤收,帐房先生瞧着和今天咱们街头收买破烂的师父似的。你瞧谁做这生意?
也正是由于钱本质上是某位皇帝老爷的个人担保,皇帝老子总有某天搞面子工程手头紧的时侯,再发点国库券集资,甚至拉下脸来收拾过度投机,钱都不还了,从今天打后换新钱!小民藏钱的收藏家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所以古代中外百姓不以藏钱为财富,那是无数次新旧爱国主义教育后,不要问皇帝对你干了什么,只看自已财富变流水的爱国主义经验。在古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时期,中外百姓以实物为财富,也别怪小农意识不精明。
《讲政治的古代货币》
前一篇:日本陆军非常“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