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就业
经济
高考
科举
李约瑟
垄断
市场化
产业化
升学
应试
工作
失业
待业
教育
目录: 自由民主宪政通往奴役之路
时间: 2009-12-11 13:00:46
教育垄断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高考在经济上是没有意义的,在人力资源上,是糟塌中国的人力储备。高考的存在只是政治上的意义。因此,高考是一定会被取消的,仅仅是时间上的问题。高考并不是什么“缺了高考就没有公平”的唯一路子。恰恰相反,高考是现实社会不公平的泄压阀,高考的功能也就是泄压阀而已,高考甚至和人才培养也没有关系。至于说帮助“国家取才”,试问,政府又不是价值生产的单位,把人才都取干净了,除了统治还是统治,那么谁去生产社会价值呢?
中国今天之贫困落后,实在是从高考的前身科举完善出现在中国那一刻起,就奠定了历史的基础。因为,社会用于生产的人才,被政治垄断起来了;通过牺牲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作为稳固封建皇权统治的手段。从此以后,“万般生产皆下品”,“唯有做官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方为高”。至于在历代高考中的科目是设为孔子的儒教,还是毛选,或者是今天的几门八股功课,都无非是传统国学用于统治稳定的技术精华而已。
当一些人今天仍在为科举粉饰这一洋鬼子李约瑟也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时,中国公众大可以进一步了解这种人的真实嘴脸。李约瑟的另一个出名命题,也是让中国传统文人倾倒的:“为什么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中国在近代落后了”;妙就妙在,“领先世界几千年”是不用证明的。与其如此,不如说,“为什么将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中国,在现代落后了”。不知中国文人是不是就统统睡大觉了;反正,将要领先世界几千年了嘛!
将教育看作是个人和家庭一生的投资项目。教育的产出是个人的就业收入,而包括高考在内的教育是个人和家庭的纯投入;那么,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人力资源被抛入大海的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寻租的市场化,和计划经济控制就业收入的“不市场化”,就形成一个对老百姓非常不利的剪刀差;即教育的成本投入,总是超出经教育能够获得的职业收入。
换言之,老百姓不能不投入教育,但是在教育的投入,就总是亏本的。此时不妨斟酌,“让国家包起教育”,除了再次出现上山下乡的充军,有第二条路吗?这是啃老家庭在中国大面积出现的原因。海外也有啃家庭食利的人,但是象中国这样不情愿地大面积出现,就请不要再说“国际惯例”了。说“中国人背不起教育负担”是不对的,真正的说法是,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教育的投入总是不能获得就业的相应回报!道理很简单,教育成本是可以漫天要价,而就业的收入却受制于低人权的议价权侵削。结果可想而知。
九十年代末国进民退,第一批养肥了高教系统的大学生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当然啦,国家不能完成扩大就业的任务,社会经济根本容纳不了教育工厂的产品。朝廷再次发挥市场干预转移失业的优越性,除传统的父荫子弟外,特简了一批大学毕业的科尔涅尼乌斯作为新编共和国卫队。2000年前后的公务员扩招,是财政供应的就业养闲人。
实际上,教育产业化,并非在今天的“教育特权产业化”;同样,医疗产业化,也不是今天的“医疗特权产业化”。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产业,只要把人的劳动力看作是自有产权的可供交换的商品,那么,教育就是对这个产品充值的再生产过程。全民义务教育,相当于服务于国民就业最大的国家向全民的个人资本帐户里共同充值的社会福利。因此,教育必然服从社会保障三个原则和一个义务的要求。否则,寻租腐败定律也必然令特权腐败作用于教育领域。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产业,也就必然服从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其产品,学生产权自主的劳动力,必须在社会上就业市场上被消化。市场经济社会普遍性的规律,是只要0.5%的自然经济增长率,就可以满足不需要计划生育的自然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求。在美国,甚至已经可以满足包括移民在内的就业需求。而在中国,据说需要8%的增长率,才能达到同样的效率。即使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转移,也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创作性数字,水分是多么的大!
《教育垄断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后一篇:缩量三角形整理,地量仍将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