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科学和世界观和进化论
时间: 2016-07-03 21:19:30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wmu6.html
《银河帝国》中一系列社会科学的精华;
极简法则,社会科学两大原理和统计方法论;
心理史学的定义和科学根据,及其“功亏一篑”的逻辑漏洞;
前文都是《银河帝国》这部精品中的科学常识的错误,以及阿西莫夫一系列“新观念”的陈旧出处,及其未有定论的疑问,——>恰好全部在笔者对社会学知识的覆盖范围之内。只要对比一下阿西莫夫这两部作品,与目前泛滥的华文穿越作品(包括《窃明》)对比,就可明白阿西莫夫超卓之处;也正是目前中国文化的落后之处。所有穿越作品的要点,都是“按照当前传统道德的标准,穿越时间去改造过去,令过去永恒不变直到今天,要点帮助某个关键人物,或自已取而代之”。简而言之,中国文人连幻想也是“领袖挂帅,固化历史,永远复古”!
ps:中华武侠小说也可视为“生物特异功能的科幻”,只不过整个社会学目标,却是“捍卫,恢复”“明朝的伦理制度”!可悲~!
阿西莫夫1950年出版的《银河帝国》,是一部“社会科学”的科幻小说,这是很罕见的题材。书中的“心理史学”,是作者严肃假设的,被假定为科学的,却是永远也不可能存在科学性的,并且,其实就是当时开始流行的“数学经济学”。这种伪科学性,无须阿西莫夫笔下的哈里谢顿的讲解,仅从它调用数学的基本假定,就可以知道他是伪科学。但是,阿西莫夫显然不清楚这一点;而且,包括当时西方凯恩斯主义,和苏联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都不承认之一点。因此他们之间有着共通处:用数学把握最真实数据,精确调节未来世界的幸福。
但是科幻中的“心理史学”,也有其符合科学性的内容,(因此证明它是阿西莫夫严肃思考的产物),在于它的两大假定:个体思想行为不可观察预测;(用枪逼着的话,将严重干扰了个体的行为,因此就不是预测,这恰好就是“不相容,不可测”定理);但是整体人群的大维度积分,就可以预测;——>在错误地引入数学以前,**阿西莫夫恰巧总结出了社会科学的最基本的两条原理:个体心理行为不可预测,更不可能影响控制。**对应实体社会学,就会发现其实就是“个体价值判断的原子性”;第二条就是“大历史观=大现实观”,或称趋势原理。
所谓大历史观(趋势原理),就是大维度下的细节可以忽略,时间将会修复“细节差别”所造成的差异。心理史学使用的第三条原理,在现实中也真实存在:外界激励信号(如宣传,或消息)对个体的影响不可预计(因为第一和第二定理),但是在统计学意义下,对群体的心理影响,就可以预计;并因群体统计数量的增加,而具备更确定的结果,——>这就是虚拟人格理论;——>但它不是社会科学的原理,而只是一种方法。因为无法确定被统计的偏好模型,与激励之间的确切关系;而只能寻求于“统计经验”,——>阿西莫夫这个环节出错了!
在统计基础上,根据“虚拟人格”受“历史事件刺激”造成的“确定的心理影响”,从而在数学上确定“历史的流程”。该假想的学科,就叫心理史学;——>笔者替阿西莫夫完成的定义!不过,阿西莫夫接着没有引入进化论,而是引入数学,(这显然是受到1950s年代,社会科学滥用数学化的影响),并得出基本假定:心理学史预测的社会进程,必须在人群心理不被干扰的情况下,否则预测会失灵,——>这是在缺乏进化论的情况下,想逃避哥德尔定理的制约,而额外制定的“观察法则”(记得“现代西方(数学)经济学的三大假设”吗)。
心理学史与实体社会学,具有一模一样的逻辑基础以外,但前者错误引入数学以前,两者就分道扬镳了。——>也是笔者与诺贝尔一百多名经济学奖获奖者分道扬镳之处,(只有哈耶克等少数例外),——>阿西莫夫算是错误吗?毕竟诺贝尔一百多位“数学经济学”的获奖者,他们的学术都等于证明:阿西莫夫是正确的,“心理史学是可行的”!换言之,如果阿西莫夫是错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百多堆狗屎;反之,如果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一大堆狗屎,阿西莫夫就超越这一百多个“数学家”。道理如同张良作为功臣,超过刘邦御下百余功狗。
ps:心理史学为避免与证伪冲突而设定的基本假定,在阿西莫夫书中也称为“第零法则”,但为了避免与机器人第零法则冲突,笔者改称之为“基本假定”;
实体社会学也存在着,类似阿西莫夫所设想的“社会规律的函数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规律”,象短缺原理,交换创造价值,免费的午餐,通往奴役之路……,其实都是一环套一套,或复杂或简单的社会学函数。那么很自然的,如果心理学史能够用数学方式,推导未来历史进程的话,实体社会学是否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预测未来的历史呢? 答案在于前面几条法则的逻辑限定:大维度历史趋势具有科学规律的必然性,根本无须引入数学;小维度的具体预测/控制,均不可能实现,无论是否引入数学;因此最简法则意味着“自由放任”!
《《银河帝国》中一系列社会科学的精华;
极简法则,社会科学两大原理和统计方法论;
心理史学的定义和科学根据,及其“功亏一篑”的逻辑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