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5-04-24 23:54:20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n5t.html
《美国史》作者对“印第安人原住民人口”的解读,及其选择性的偏好;
所有关于“美洲原著民在历史中的数字”——>它隐含着“欧洲(或美国)是否曾经灭绝印第安人”的定论,——>都是西方不同的学者,基于各自的信仰、理念、方法论的个人观点;他们是否真的相信自已说的话,也是无从考证;因此问题在于,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的西方人和学者,乐于接受明显荒谬的结论,甚至不愿意去了解一下,这些结论各自的根据是什么,——>是对是错姑且不论,但既然是与人有争议的数字,至少要了解“他们所接受的结论的理由”吧?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到。
但还是有些严肃的学者,在阐述他们所相信的数学时,越是会解释他们相信的理由,而无论此数字是他们自已得出的,还是他们采纳别人的结论的理由。 因此也为我们了解这些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在采纳有关数字及结论时的根据、价值观和动机,——>了解对方真实的动机,是与人沟通的必要步骤;因为对方的动机而指责对方的道德,则是《罗伯特议事规则》中反对;但此规则并不禁止,“因为理解对方的对机,而否决对方的观点(提案)”,——>这点儿常识总有人故意不明白。
阿兰.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就是这样一位美国历史作家。他的《美国史》是在全世界最为广泛采纳的美国历史的教科书,很能说明美国文化主流对于此问题的接纳和理解。可以通过虚拟人格技术作出归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日本,都不存在中苏式的“政治正确的教育要求”,因此不存在中华帝国式的教科书“编写,审定”程序及其庞大的官僚部门,所有教科书都只是普通的个人作品,因为被某个教育机构采纳而成为此机构的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也是同样的性质。
ps:中国方面问罪“日本教科书”,多少是有点无理取闹;
阿兰.布林克利和Starvrianos的《全球通史》都采纳了“美洲有几千万印第安人”(后者甚至称“北美有几千万印第安人”),——>笔者看的都是它们的中文版,不能确定是否经天朝审订后,有所更改地“替作者采信”;因为在另一本美国历史的教科书阿什的《美国人民》中,对照中英文,就发现此“作者采信”仅出现在中文版中;——>但是阿兰详细指出了其他的数据,甚至没有明确说出他本身的采纳,只是从其语句中,读者可以猜测出作者的倾向,——>再次强调,这是中文官方译文。
阿兰简单指出了历史上,对美洲印第安人估算较少(千万以下)的例子,及其相关的根据,然后再指出数量过分夸张(阿兰明显不认同)的数字。如一位人类学家Henry Dobyns声称美洲原著民曾达1.2亿!理由是疾病杀死了95%的印第安人,那么殖民者看到的人头的最大数字,乘以20倍,就得到他相信的1.2亿,——>只要不让这位美国权威学者的“学家”衔头吓倒,一般读者都能看出此君在此命题上,到底犯啥毛病。然后阿兰很巧妙地断言说:其他学者的估计数字更接近于Dobyns。
ps1:此修辞之巧妙在于,假如有学者估计是5000万,它是更接近于1.2亿,还是更接近于800万?您说呢?
ps2:阿兰的文字让笔者想起汉语文人中常见的段子“(越来越多的专家采纳了/越来越得到公认)的(某种标准答案)”;所谓“公认”是否就这样来滴?
ps3:阿兰专门写了一篇补充说明,介绍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最后说它们都不代表着事实,更大程度上是“道德取向”,——>这就是实话了!
阿兰巧妙修辞,让我们理解美国基督教民粹文化环境中,学者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更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避免一些民粹社团找碴,因此多少偏好媚俗,所谓有啥样的读者就有啥样作品。考虑到这些民粹团体也是比较热衷“公益文字官司”“舆论维权”的团体,类似俺国乌有之乡围剿毕姥爷,因此如果一般作者是以此想法采纳数字的话,将意味着美国社会一般性民众的采纳,较此数字会稍低一点。总体上,此类数字中,既有基督教派彼此妖魔化,也有原罪伦理观的愿打愿挨。
《合众国独立初期,恶劣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殖民主义对合众国的“封锁禁运”》
《北美独立者主要是冲突于航海法、监管和国家经济秩序的走私者阶级;北美忠君者爱国主义集团》
《爱国者patriot的本意就是“非暴力抵制,经济不合作”的“杯葛boycoot”;》
《北美殖民地在“土地低效粗放 vs 社会体制落后所需的变革”两者之间的时间竞赛;》
《从北美“人口vs土地”的矛盾,理解“美国屠杀几千万印第安人”的谎言;》
《西班牙对自已在美洲的殖民历史的评价;法国在北美的殖民政策,迅速扩张,浅弱根基》
《《美国史》作者对“印第安人原住民人口”的解读,及其选择性的偏好》
后一篇: 天主教反思殖民主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