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3 lines (36 loc) · 9.11 KB

历史教科书是有标准答案的“历史故事”.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3 lines (36 loc) · 9.11 KB

历史教科书是有标准答案的“历史故事”

标签: 历史学家 历史故事 历史教科书 毛主义 林语堂 林汉达 历史唯物主义 马恩

目录: 文明社会进化史

时间: 2010-06-02 20:41:18

第一篇系统思考历史方法论的文章《现代历史学观,和现代历史学家(2008-11-02)》

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学基本上都是“故事”

历史教科书,仅仅是有标准答案的“历史故事”

中国普及性的历史是“不反动”的马恩毛主义过滤过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

批评名家的作品,不应针其小错,而应究其方法论大过

原文:《现代历史学观,和现代历史学家(2008-11-02)》

http://cid-36d976e82bb7123d.spaces.live.com/blog/cns!36D976E82BB7123D!1341.entry

笔者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很早的时侯,笔者对历史的兴趣,就远远超出了对文学的兴趣。最早让笔者对于历史喜闻乐道的,是一位叫林玉堂的文学家所写的“历史故事”,还有林汉达先生的《东周列国》,《前后汉》历史故事书。历史是枯燥的,因为它的记录自相矛盾,记录人本身笔下,也充满了谎言。但是,历史也确实可以“写得好看些”,林语堂(林玉堂)和林汉达,这两位林先生,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他们把枯燥的历史书,变成了文学化的文字,其方式,与现在当年明月,把明朝“写得好看些”,大同小异。但是文学功力更深,也更忠实于历史原著。林先生等著的,都不是历史,而是,文学故事。甚至他们所参考的“历史原著”,《史记》、《汉书》、《明史》,以及我们常听到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有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都只是具有标准答案的历史题材的文学故事,evenmore,有时,只是某种政治课教义。

林先生等的文字活泼而富有现代性(20世纪50年代),但是笔者尽管是由他启蒙而读历史,却认为林语堂先生只是文学家。历史学家研读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历史好看些”,不是为了“历史为政治服务而好用些”,(后者代表是郭沫若同学),而是毫无感情偏向、以思想独立的方式地,发掘历史的真实过程,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而象林语堂先生至少在春秋战国历史过程的认识中,对秦有着强烈的感情(因为是胜利者?)笔者本身,是在第三年再读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时,发现了他的文学特点,那时侯,笔者应该是上初中的时侯吧?如果理解到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书籍”,基本上,都只是古往今来的“文学故事书”,那么,当我们发现某种与“正统”不符的观点如袁腾飞,大可不必过分激动。其“标新立异”,很可能在真正的历史学论文中早就已经是常识,或者早曾经被提出。(袁腾飞其实也是很多狭隘的地方)。

历史学家必须有独立的研究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官方没有历史学家,特别是“解放后”,更是已经淘汰了任何现有的,和可能的历史学家。因为,中国史学研究,强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历史观。存在的这种历史观,就意味着,任何历史观点,都必须利于马列专制,而加以筛取,(某种时代,很可能是性命悠关的)。如此思想钳制下,还有谁能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呢?

这类“历史学家”,至少也应该加一个前缀,“马列流派”的历史学家。其最古怪的观点,就是“统一集权就总是进步的、发展的”,“历史是曲折地前进的”。毫无意义的正确,唯一的可用之处,就是为N个代表的神授式的统治权,提供“历史故事”的根据。“解放后”没有历史学家,那解放前就有历史学家了吗?我的看法是,“解放前”,是中国自战国后的一次文艺复兴时期,那时侯有真正的历史学家,象,明史的孟森,吴晗;但是也带有浓厚的道德治史的观念

“毛主义的解放”也宣告了人权自由的文艺复兴和中华思想开放的死刑,陪葬的则包括被蒋介石暗杀的民主文化人士,和被毛上帝引蛇出洞杀害的几十万“反革命文化分子”。是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是真正的历史学家要考证的事,对于我们业余人士而言,我们只需要知道三个字:全杀光了!而在解放前的“再解放前”,准确地说,应是辛丑战争后的满清言论自由的新政以前,同样是没有真正的历史学家,就算有,至少也应加上另一个前缀,“资治通鉴流派”的历史学家,少量另类的,以“反清复明”为政治目的的满遗知识分子,可以称为夷夏流派的历史学家了。如果,他们都可以称为历史学家的话。其中,包括大文学家,司马迁先生。大文学家!

批评名家的作品,不应针其小错,而应究其大过其实黄仁宇先生在书中,也犯了不少错。象他说“明代白银流动性本已过剩,张居正屯积白银,引起通货紧缩,物价上涨”。注意,“通货紧缩”,是不会带来物价上涨的。黄仁宇先生,显然没有搞清楚(至少在书中表现出来),明代流通中的白银流动性过剩,与最终物资商品紧缺(供给不足)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究其小过,终不至大碍于黄仁宇先生的根本论点,“缺乏技术化基础限制了明朝的行政效率、军事效率提高”。因此,存此疑可以考此证,而不应象明粉袁黑辈(背后实质是尊毛拜毛,病态的民族主义)那样,因此就否掉黄仁宇先生的根本论点。

中国历史,走在道德内战的消亡路上》;

历史,不是道德素材库》;

历史,你的名字叫故事》;

何必粉明?明亡于清只是专制发展史上的小浪花》;

阎崇年、金庸力挺袁崇焕体现真正的爱国者本色》;

让时间发生序列证明民族英雄袁崇焕》;

明朝必亡!冤杀袁崇焕,也只是小事一桩》;

民主社会不需要有倾向性的“民族政策”》;

现代历史学观,和现代历史学家》;

亡于内需不振!今天仍是明朝吗?》;

凤凰卫视变成袁黑台,委实不智》;

从政治角度看,明朝覆亡不可避免

爱国,并不是做个廉价愤青喊打喊杀

《历史教科书是标准答案“历史故事”;历史唯物马恩毛主义“不反动”审批;批评名家的作品应究其方法论》

前一篇:今年赢利可能翻番

后一篇:历史是什么样学科?“历史学家”的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