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勃列日涅夫
苏联
以巴冲突
石油危机
第四次中东战争
国际宪兵
霸权主义
财经
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2-05-22 20:29:28
勃列日涅夫苏联的经济模式;
苏联武器“支援世界革命”构成“石油促销”;
石油危机的合理性和(苏联武器+以巴冲突)的激化;
欧美与苏联在石油危机中的得与失;
勃列日涅夫的苏联的经济模式,可以归结为,利用苏联的重工业基础,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主要是能源),向西方出口换取外汇,外汇再换取消费品;用消费品补贴国企生活所需,国企大量生产各种武器,武器支援世界人民革命。对于苏联国内经济而言,相当于放弃了重工业转产轻工业的任务,尽管依然仍不乏尝试,同时也令自已的工业和经济体系定型“废品生产者”的模式上,非休克疗法不能根治。
在世界环境中,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相当于四处煽风点火,恰好与1970s美国严重左倾在的国内外政策丝丝入扣。美国把自已视为抵抗共产主义浪潮的国际宪兵,也就是一直所称的“美国的霸权主义”。苏联是把自已生产过剩的废品,全世界地大派送,——>唯独最希望得到苏联武器的,不惜人命换武器的那位毛上帝得不到!美国也傻逼逼地跟着苏联花钱,真金白银地支持盟友对抗苏式武器的反对派。
美国对输出的苏联武器有了响应,苏联武器就不完全是废品了。当苏联武器经过以巴冲突,转换成石油危机时,苏联输出的武器,就不再是损人不利已的勾当,而成了“损美利苏”的大生意。阿拉伯人有了苏联的武器,就要找以色列打仗,以色列先发制人(以色列的盟友其实是法国)两次打败了阿拉伯,阿拉伯就认定是山姆大叔是后台。因为法国不够格,苏法也友好,苏联不会因为法国就送阿拉伯武器。
美国就此莫名其妙地介入了中东战争中的支持一方,真正全面支持以色列,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苏联军队开始入驻叙利亚后,美国认为中东战争已经不再是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的战争,而是美苏对抗的前线,“不能让苏联的大炮压倒美国的大炮,否则美国的盟国将怀疑美国保卫他们的能力”,(尼克松),从而在事实上结成了不缔约的美以同盟。阿拉伯国家则报之以石油危机,利好苏联的石油出口。
如果不是因为石油价格的高涨,勃列日涅夫的经济处境,会比赫鲁晓夫还不如,苏联将在1970年左右破产。但石油价格的高涨,并不仅仅是中东战争的结果,中东战争实际上只是催化剂。真正的原因是1970年左右,阿拉伯石油国作为石油卡特尔,要求联合提高石油资源税。从石油销售额的10%左右,提高到55%以上。从全人类的资源调配上看,阿拉伯石油国的要求是合理的。
极低的石油税,是殖民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之一。欧洲和日本社会成为其既得利益者。而美国石油基本自给,支付加拿大和墨西哥和南美产油国的资源税是后定的,比欧洲援引的古老条约,支付给阿拉伯人的石油税高得多。过低的石油税导致了石油资源的浪费,而阿拉伯社会就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尽管后来提高了石油税,主要的好处也让阿拉伯的红N代酋长们占了去,仍然没有老百姓什么事。
1960年日本经济“腾飞”时,石油价格低到这个程度(0.5美元一桶),日本专门建了烧石油发电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优质石油一运进来就烧掉!发电!而就在同一时期,毛上帝的疯人院,宁愿饿死自已的国民,也要为了“中国不贫油”而不愿意进口石油,要搞“自力更生”。所以阿拉伯石油国家要求石油提价是合理的要求,有了苏联武器在手,还有了以色列的梁子,嚷的声音就更大。
这些综合的因素就结合成70年代的“石油危机”,即对于石油消费国来说,石油价格高度上涨,他们必须让自已的货币贬值,支付更多的自产产品或更高的质量,才能换回同额的石油,国内通胀,这才是所谓的“输入性通胀”。危机响应促成了资本主义的欧美和日本在工业技术上的升级换代,和能源替代技术的发展。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贵族,暂时有了很多奢侈品的好生活。勃列日涅夫就成了伟大领袖。
《苏联工业化城市化是体制失败的鲜明标志;叶利钦“破坏苏联城市化和工业化形象”的政绩》
《公有制的饥饿和社会主义的饥荒;赫鲁晓夫对毛主席建议的“合理性”;惨烈的大饥荒和计划生育》
《“苏联逼债”和“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工业化胡子工程;赫鲁晓夫“重视民生”的社会主义模式破产》
《东西德各自成功的经济机理,东德的“计划生育”,西德的人口红利,和柏林墙》
《苏联期望与中国修复关系与分割中国的两套方案;公有制国家的政策不可预测与不稳定性》
《苏联军事肢解文革中国的PlanB;毛主席的战略眼光落入四面楚歌中被合法夹击的险境;军事执行的可行性》
《苏联扩张传统令肢解文革中国的方案有可能执行;苏联肢解文革中国的军事计划PlanB已经完善》
《勃列日涅夫接过赫鲁晓夫的烂摊子;勃列日涅夫优先“稳定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
《苏联各部门推举勃列日涅夫的理由:最没用的人最可靠;苏共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制度》
《勃列日涅夫苏联的经济模式;苏联武器“支援世界革命”构成“石油促销”;
石油危机的合理性和(苏联武器+以巴冲突)的激化;欧美与苏联在石油危机中的得与失》
后一篇:马克思主义指导苏联的殖民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