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德国
公有制
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
生产效率
纳粹
苏联
新武器
高新技术
发明
目录: 马克思主义和计划经济
时间: 2011-11-19 19:54:41
公有制社会的生产效率,永远比私有制高;
(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只有娱乐价值;
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产品,是因为有需求,而不是因为被发明;
私有制自主产权下广泛试用,提供了新技术产品的应用筛选条件;
所有公有制社会的理论依据(即他们的信仰),都是基于“生产创造价值”“效率创造优势”的。因此以为传统公有制社会,包括奴隶社会的“生产效率低”,是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论”的回溯,相当然地认为奴隶制的生产效率低,相当然地以为“奴隶转变为农奴”提高了效率;相当然地以为奴隶主必然对奴隶残酷无情;自然也想当然地吹嘘,共产主义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恰恰证明其落后。
公有制社会的(生产)效率,永远比同时代技术水平的私有制为高。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率比资本主义更高,是理所当然的。公有制的缺点是盲目!因此其“高生产率”的结果,就反而成了“高效率的技术滥用”。(高效率的优点+高盲目的缺点)就构成了公有制的优点和缺点。当目的是明确时,比如明确的战争威胁面前,公有制比私有制更有效;但和平的竞争时,公有制不是停滞不前,就是自取灭亡。
公有制无法克服其盲目的技术滥用的固有缺陷,他们自以为引进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了计划经济,只不过进一步证明,“软技术”同样是滥用的本能而已。而私有制社会对于外部危机的应对,则可以通过危机管理,对危机管理成本和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的衡量,确定危机管理的预案,从而“成本投入恰到好处”地兼顾了公有制的优点。这是公有制所不能企及的,也造成两国相争,民主必胜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用指责资本主义效率不高,庇古用“效率兼顾公平”理由发明了福利经济学(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都是对“公有制追逐效率,私有制追逐效益”不理解。他们的公同特点,也是没有考虑到私有制不可侵犯,也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的优势是成本管理,效益至上;即所谓可持续性。任何好事如果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意味着服务于等级社会)或个人爱好,就要考虑是可持续的,否则是无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甚至国学儒教的卫道士,无疑可以从真真假假汗牛充栋的文字材料中,永远都能考证出,公有制国家早就把资本主义一切发明都预先发明了一次!——>凡公有制国家必有国营理论产业,这类细节得无法核证的“权威一手资料”,是个人主义的民主社会不可能具备的。(笑笑)。但是这些卫道士却无法解释一个事实,那就是现代所有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发明,全部在私有制中产生。
原因就在于科学发明是没有意义的,跟艺术创作的效果差不多;科学发明能够成为生产力,必须来自于社会的需求;而社会的需求来自于产权,只有私有制的产权归于私人,才存在广泛的试错性的采纳。象如果没有私有制,个人电脑和iphone,就不可能有任何市场。因此科学发明本来就是人类的玩耍的爱好,让科学发明不成为人类的敌人,而成为提高人类社会水平的手段,只有私有制才能做到。
纳粹作为公有制社会,似乎提供了一个反例,因为他们似乎发明了许多今天广泛使用的新武器。除了德国本身就有一百多年欧洲领先的自由经济历史以外,也除了德国军事需求促进了一些新技术的尝试以外,(没有违犯上述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所谓新技术武器,如me262都是不成熟的,战场使用效率是很差的,成熟产品如Panzer型坦克,则比同期的美国产品如谢尔曼差了一档。
从后勤和战效衡量,德国很多“先进武器”是不宜大规模装备的。不得不将不成熟的产品推向战场,正说明纳粹将德国公有制化后的穷途末路。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苏联。象苏联首先将卫星送上太空,但是卫星什么用处也没有,火箭在地面炸了N次。米格-15在地面事故中的损失,是空战损失的两倍。T-34“很先进”,但四分三的车辆未到达前线就自已坏了。到达前线的只能当冲锋车用……(41-43年)。
《中外传统农村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土地归属!只有城市市场需求拉动的农村增长才可持续》
《传统公有制农村是民主禁地;土地私有化土改是政治原子弹,延迟改革将导致重大动乱》
《中世纪政治中心(城堡)与现代工商业城市的根本区别;(民主=私有制)促成商业城市的形成》
《90年代的农民工现象不是人口红利;农业费改税从折腾到改革的过程释出了几千万农民工》
《农村社会特性是围绕土地的惰性;农村有高度的民主素质;农民追求的是土地私有制》
《“蔑视平民,鄙视贫民”的等级制度是公有制的必要条件;“人人平等”是私有制的专利》
《公有制信仰的自我拨高和贪天之功;私有制已经实现的美好现实,在公有制信仰中永远只是理想》
《公有制是对社会的垄断,符合市场垄断者的一切行为特征;公有制疯狂追逐新技术》
《公有制社会的生产效率,永远比私有制高;(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只有娱乐价值;
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产品,是因为有需求,而不是因为被发明;
私有制自主产权下广泛试用,提供了新技术产品的应用筛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