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现代国际社会和军事
时间: 2016-04-22 20:26:05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wgpt.html
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体系,主权平等的国际,民主的起点;
所谓“欧洲列强”,指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下,欧洲国家“主权平等,权利均沾”;
威斯特法利亚是现代联邦的雏形,中世纪教会和皇帝威权“和平”的替代;
联合国仍然不是民主的联邦,事实上连“邦联”都算不上。但以民主为标准,联合国时代的雅尔塔体系,仍比殖民时代的欧洲国家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民主得多。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则又比任何帝国体制,都要民主得多。有些“西方至上主义者”(如张五常主义,及崇拜英国的粉丝,一般也是基督徒)声称“英帝国代表了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如果他们不是对历史事实一窍不通,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英帝国完全不是一个民主体系,民主只限于“联合王国”(这是美国必须独立的原因),其经济体制也有大量中世纪残余,如“宪章运动”。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尽管不是一个“民主的国际”,但却是一个平等的国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创。如果从“主权平等=民主”的意义上说,称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为“民主的国际”,也并非过分。因为只有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才谈得上“外交”,也才可能用外交去消饵战争。但恰恰因为通过平等的外交,消饵了三十年战争的宗教狂热,因此也被基督教会所谴责,谓之“信仰堕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缺乏信仰,居然把党中央撂一旁,自已就和平鸟”!典型如基督教谴责英国巴立尊之“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唯利是图”。
只要了解中世纪的欧洲和平,如何依赖于基督教会置身于各国主权之上的政治权威,就可以理解,基督教会在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中“大权旁落”后的失落,也就可以看到,基督教在历史上不可逆转的退潮。相比中世纪,由基督教会协助下的帝国,整个欧洲不存在平等主权(完全由基督教会仲裁的国家等级),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实现了“主权国家的平等”,也就开始了现代意义的外交。只要对比中华帝国一直到甲午战争时仍然捍卫的“天朝宗藩等级国际”,今天中华爱国愤青还哀叹“洋人夷国与中华居然平等”,就可明白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现代性。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喜欢将殖民时代的欧洲国家,称为“欧洲列强”,但众所周知,欧洲国家普遍不强。不但比起美国来说很不强,欧洲国家之中称得上是强国的,也只不过是十分之一。但是中华帝国却有着强烈的“欧洲列强”的感觉,原因恐怕就因为,所谓欧洲国家,就是“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体系中的欧洲国家”,该条约体系赋予外界的印象,就是“欧洲国家个个平等”。试问在中华帝国古往今来何时曾有“国际主权平等”的观念?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缺陷是,仅仅依靠“大陆均势”维持此彼此平等,均势一旦打破也就意味着欧洲大战。
从路易十四的几场战争,经过拿破仑一直到希特勒,几场欧洲大战,名义上是“某个野心家鲸吞世界”,其实只不过是欧洲大陆的均势被打破了,因此以英国(后来加上美国)的海外势力,就与远欧的普鲁士(后来是俄罗斯)合纵连横,重新恢复欧洲的均势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之所以无疾而终,就因为它实际上是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扩大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雅尔塔体系”是威斯特法利体系的升级。如果单纯以“民主”尺度观之,以美国为永久主席国加上四大国特权,显示国际主权的不平等。但恰好是联合国成功之处。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缺点在于,它不是联邦也不是邦联。因此缺乏仲裁国际之间争端的渠道,只能依靠英国在海外维系的大陆均势。当欧洲国家之间对主权利益的理解发生分歧,无法在双边外交中解决时,除了战争以外,没有条约修定的第二条途径。联合国引进了美国和主要实力四大国的权威,也就形成了对任何“武力改变主权间条约现状”的否决和国际警察权,并在五大国执行势力范围内付诸强制。起到了威斯特法利亚以前,罗马教廷和天主教帝国的作用。因此尽管地球以外没有“月亮,火星”扮演当年英美角色,到目前为止,仍然能维持世界和平。
《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与国际伦理道德(包括信仰,意识形态)无关》
《国际关系除了国际法,的确还有最基本的”国际伦理“;普世价值不是国际法》
《国际伦理不是国际法,国际法院不是司法机构;利比亚战争中海牙国际法庭的丑陋角色》
《雅尔塔体系的补充条约,中国的势力范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利比亚在雅尔塔体系中的位置,英法殖民帝国崩溃后的变更,阿盟的虚弱角色和野心》
《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体系,主权平等的国际,民主的起点;
所谓“欧洲列强”,指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下,欧洲国家“主权平等,权利均沾”;
威斯特法利亚是现代联邦的雏形,中世纪教会和皇帝威权“和平”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