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8 lines (24 loc) · 7.96 KB

在国有特权“监管,垄断”背景下的“国有资产流失”.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8 lines (24 loc) · 7.96 KB

在国有特权“监管,垄断”背景下的“国有资产流失”

目录: 社会阶层分析利益博羿

时间: 2015-07-24 22:34:05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tbx.html

“监管,垄断”背景下,国营经济体系获利能力的边际,及“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农业小额贷款是“肥美的”,则不必等到非法集资的“资本家”们去开发业务,国家金融秩序的老爷们,就已经因其预期而先后将其垄断起来,甚至动不动就象抓吴英,抓佛山小夫妻的样子,把没有国家特许证的“非法跟国家垄断竞争者”抓起来“依法严惩”。而若那是高风险的,也就必然意味着高利率,高坏帐率,也就意味着获得借款者成功时的小康甚至富裕之余,必然有着失败诸的赤贫,借款人破产后,贷款者不可避免地成为“实体经营者”。此实体经济学的先验尽管被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谴责掩盖着,却并非难以理解。

现实社会的情况,国家金融秩序的行为处于两者之间。它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垄断所有潜在的获利领域,其主管部门总是将此垄断称为“监管”“零容忍”,并总能得到本来与之无直接关联,却受害于国家垄断的公知愚民们的忠诚起哄。从吴英曾成杰案到佛山小夫妻案,可以让读者领略,国家经济秩序对于潜在获得领域尽可能加以垄断的积极性。但是这些边缘领域的高风险,又让国家经济秩序们浅尝辄止。国营经济的低效率,让其对边际成本和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应下降。颇象食客的"眼阔肚窄",国家经济秩序因此在边缘,留下大遍灰色领域。

具备经济学常识的读者,估计已经知道,这些边缘地区的经营收入,处于国营经济体系获利能力的边际。因此也不难理解,由国营经济体系主管人,根据边际现实所能作出的行为选择,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去特权化的根本区别,以及今天中华帝国的所谓改革,到底到了什么样的边际,以及站在国营垄断集团(体制内)的角度中的“左与右”,各自是那种经济政治政策的偏好。毛上帝是左派的极端,其行为偏好是“既然那遍灰色领域,不是国营垄断所能获利,就彻底地禁绝它,毁灭它”,目的是避免形成国营秩序的经济竞争者

毛上帝的极左政策并非原创,可以从明朝和西班牙帝国的基本国策中抽象出基本的轮廓:“在能够维持国家运转的基本要求下(西班牙是美洲白银,明朝是盐务漕粮市舶司),尽可能阻止新生经济领域,以避免形成新的政治集团,威胁国家经济秩序,以免对更根本的国家政治秩序构成竞争”。由此不难理解,明朝的必然灭亡,西班牙的必然衰败,毛帝国的贫困地狱。但是从东西方公有制传统“不患贫,患不均”的正能量出发,明朝西班牙和毛帝国们的国策却不无合理性。因为它确保了全民赤贫中的平等,也确保了破败国家中的政治垄断

毫无二致地,毛上帝和明朝及西班牙的统治者一样,将这种损国利党的政治自利,称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阶级斗争,拒不妥协,革命精神,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之类。相比之下,也就衬托出常称的右与极右。邓阿平的改革开放,就是让(当时在赤贫中失业无助的回城待业青年)贱民可以到毛上帝曾经禁绝的灰色领域之中,自食其力养活自已。同样的改革政策在战力商君的新政中称为“开阡陌”。邓的改革被称为右转,自然也就被毛派乌有之乡视为“卖光,分光”,所指就是培养了毛主义的政治竞争者

对于致力于政治垄断的毛主义党国来说,曾被政治禁绝的灰色地带变成经济肥美之地,政治后果的确严重,这也就衬托出毛上帝和当年蒙古贵族“杀光汉人,将汉田地蓄草养马”的合理性,——>毛上帝的政治觉悟,与蒙古贵族要杀光汉人的政治动机,两者逻辑一致;毛上帝的杀戮国人成就,恐怕远超过蒙古贵族的总和!——>因为原灰色地带的经济肥美,将衬托出国营经济秩序的低效,而因此进一步将国营垄断的边际,向其垄断的核心推进,将更内层的(相对肥美区的)新的边际,推入将被肥美的洪流之中。毛派谓之“国有资产流失”。

北美殖民地完美公平的顶层资计,是给“万恶的资本”破坏的吗

社会主义的“国家金融秩序”意味着“金融垄断”,“经济秩序”意味着“国企垄断”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对北美的土地投机者和中国股市庄家的妖魔化

北美初期土地市场的散户市,庄家,机构,户籍制度

北美殖民地的土地分配,对比中华帝国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所反的不是垄断,而是“非公经济,非公财产”

北美洲“均田制”下出现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土地兼并”是解放农民的特效药

资本逐利,但从来不是追逐暴利,正常商业环境,不存在可供追逐的暴利

通过中国股市的亲身体验,理解北美土地市场,茅于轼等人的小额贷款

北美土地市场的散户市,杠杆,风险和资本家;农业小额贷款的高风险,高利息,高爆仓

“监管,垄断”背景下,国营经济体系获利能力的边际,及“国有资产流失”

前一篇: “房地产刚需”宣传中的概念偷换,丧尽天良的房托

后一篇: 约翰迪基的《歃血兄弟:意大利黑社会和黑手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