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实体(均衡)政治学
时间: 2014-07-09 20:15:42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ux1i.html
中国医疗与美国相应各项,“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的价格比较;
稍稍区分中国医疗服务中的成分, 大致可以区分出四种类型,一种是传统中医,在美国与印第安人的巫术,泰国人的按摸,凤姐从业的修指甲等等,都归属于“传统医疗,补充医疗”类型;不算正式医疗项目,也跟FDA和医生联合会无关。一种健保类型的常见门诊,中国病人常常以为的“看病”,相当于西方的“看医生,到俺社区的熟人诊所坐坐”;一种是主要使用国产用药和物料的社区医院,在中国多是住院了,在西方相当于到教区医院看病;最后一种是使用进口药物的西化医疗。因为比进口价格贵几倍,所以特别地贵。
可以看到,当中国自已宣传用的口径,“中国比美国看病便宜”时,大体是“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的口径策略。先是用自已的中医跟人家的“看医生”比,人家的传统医疗既不算数,人家看社区医生的价钱,一般也比中国人看中医便宜。所以中国宣传的上马还需要再比“下马”,拿自已的中医跟人家的社区医疗比。不过人家的社区医疗很多是免费的,中国还是比不过,于是就拿来跟人家的医保项目比,自然是中国的中医显得相对便宜了。而且美国老华侨如果迷信中医的话,还真的觉得回国看的中医,那是价廉物美。
中国病人对医院所谓看病,绝大部分是无病呻吟,特别是女性,特别是女人,特别是公费医疗,最小题大作的,通常是公费医疗的老女人。绝大部分门诊,基本上就是头昏身热血压高,月经不调消化不好之类的“病”,这些病如果不是急切间治不出什么效果,就是不治也不会自已好的,如果不好的话,多半是生活习惯或者心绪不宁所致。在西方,这类病症也不是不能看医生,而且通常也会找社区的内科医生看看,顺便作点检查;收费自然有限。但是在中国就会小题大作上医院,而且专门上三甲中心医院,所以于公于私都显得特别贵。
所以中国所谓门诊看病,大部分也就是心理治疗。如果病人特别紧张,医生又有开药单为医院赚回本钱的任务,医生就会瞧着病人贫富的支付能力,开上百来几百元不等的药,至于此药的本来成本是几元几毛,那是全无关系。记者如果从此药加价多少倍来计,所谓“以药养医”,那当然是卖药的暴利;但是如果从整个医院的投入,特别是配上国企的低效率的话,不要说暴利,医院能够收回纳税人投资的本钱就不错了。所以前温中堂努力腾出几千亿作医改,李玲和廖新波等人就红着眼要为公立国营医院抢投资。他们的财政确实很赤字。
不过这样也相应地形成了中国相比西方如美国看病的便与贵的两面之词,一面是中国看病特别贵,因为随便一个感冒收你几百元算是客气的,尽管你不看病,这感冒也照样就好了;同样的病如果是在美国社区医生相熟的来计,会收十几美元诊金,对穷人恐怕连钱也不收,等做具体治疗再计费。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真的要做治疗的项目,比方说美国内科医生要跟踪你的高血压,调整你的用药等等,较之中国医生是安慰性地开点阿斯匹林外倍多乐克,权作心理安慰的治疗,那前者的收费比后者要贵;在有医保时还会贵得多,也是事实。
中国的住院,大部分已经是为了能够用昂贵的医保内外用药。这些药之所以收费昂贵,不是因为它的高精尖或高成本,而是因为有医保之故。有了医保它就显得贵,对于没有医保的病人来说,就显得特别贵;医保状态下的“医保外用药”就超级贵!但是如果完全没有公费医保的话,这些药可能反而变得很便宜。这是成本转移后的价格畸形,此处暂略。从用药的水平上看,相当于人家到社区或教区医院的看病,相对而言显然中国要贵得多!香港和美国此类住院费用结帐,大概是几百元左右。最后才是被称为高价的FDA认证项目的治疗。
《美国内科医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口径;美国医保费用高昂与“医保定点”之间的关系》
《西方国家的幸福数字,也有选择性采样的失真;西德的公民,新公民,移民,和户籍居民的不同口径》
《理解中国与西方医疗数据在口径上的差异;“只有中国没有免费医疗”的民粹指控》
《“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用行政权力排挤体制外失业的医生和医学生就业;》
《美国医疗便宜的内容是社区医疗中,社区医院和医生优惠街坊的“为人民服务”》
《中国医疗与美国相应各项,“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的价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