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5 lines (27 loc) · 8.03 KB

“明朝经济发达”的根据“科举繁荣”和“高房价”.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5 lines (27 loc) · 8.03 KB

“明朝经济发达”的根据“科举繁荣”和“高房价”

标签: 财政危机 明朝 黄仁宇 何炳棣 盐政 财经

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3-02-12 18:33:39

黄仁宇历史学的创新和经济学的无知,及何炳棣及明粉;

“明朝经济发达”的根据竟然是“国考火爆”和“高房价泡沫”

黄仁宇先生的《明朝财政和税收》是明史研究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巨著。所谓空前是指到目前为止,没有其他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明史专著,能够更深刻地尝试了解明朝实质性的内容。明朝所谓史料(官方残留下来的官样文章)汗牛塞栋,所谓明史专家几如过江之鲫,但真正研究明朝社会实质内容的,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明史专家,特别是国产的明史权威,几乎仅仅研究了明朝的道德的人物文学故事。这些明学家可能为中华民族的阶级斗争,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但对于明朝历史研究的贡献,不会比“红学家”好那里去。

无论黄仁宇在他的巨著中,犯下了多少常性的错误,但毕竟黄仁宇是试图去理解明朝真正的历史,仅仅是表述了他自已的错误的观点,并没有为了象阶级斗争的明史学家一样,故意掩盖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细节。我们可能认为黄仁宇先生,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但黄仁宇先生的个人观点,确实不需要对其他人负责。这也是黄仁宇先生的工作,之所以与阶级斗争类的明史学家不一样的地方。黄仁宇不会因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令自已的心血变得白费,对于历史真实来说,黄仁宇的个人观点是无关紧要的黄仁宇整理的资料是有用的

黄仁宇的著作之所以不能说“绝唱”,是因为显见的错误实在太多,其结论与其铺陈的资料,在逻辑上而言,如果不是非常牵强,就是根本上毫无关联,甚至是截然相反。黄仁宇在此著作中非常令人遗憾的方法论错误,首先是着眼于研究(明朝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经济学命题,但黄仁宇先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常识,生搬硬套的几个术语,只不过说明黄仁宇先生并没有搞懂他所研究的内容,(如明朝盐政),其次是黄仁宇预设了“明朝经济发达”的前题,该断言起码是缺乏根据的。

不但黄仁宇,整个明史界所断言的“明朝经济发达”都是没有根据的。明朝的人口到底是多少,除了朱元璋时代的人口统计比较可以采信以外,明学者只是想当然的,“明朝太平若干年,人口总该增加了”,而断言明朝人口至少一个亿,甚至两个亿。至于明朝在册税田一直只有四百万顷左右,就屁也不放。当时美洲的高产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仍未在中国广泛种植,根本不存在能够生产出养活人口大量增加的农业能力。按照明朝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明朝不能断言人口会增加,甚至有可能出现很大幅度的减少,虽然不排除间断性的恢复。

推猜明朝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根据,是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嘉靖年间开始,文化艺术产业,特别是科举相关产品的繁荣。的确,如果搬用市场经济的现象,或者是套用欧洲同期的文艺复兴的情况,很容易给人以“文化发达,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联想,——>但是欧洲不存在明帝国式的庞大的专制政权和科举制度。不可以象伏尔泰那样,一面断言科举是极进步的民主,——>日后中华帝国满地找牙的狼狈相,显然否定了伏尔泰的猜想,——>一面却拒绝接受,文化发达的假象,只不过是科举的衍生。中国高考大跃进,可作为此根据的附注。

何炳棣猜想明朝经济发达的根据,是明朝中期开始“盐产量增加”。何炳棣此处偷换了“消费量”与“生产量”(萨伊定律)。生产量可能从官方盐引和关钞记录中估算,消费量无法统计。盐产量的增加,如果是在一个普通的经济社会中,的确可以衡量人口的增加。但明朝却是一个“盐专卖”的垄断经济体!盐不是盐,盐是“稀缺的海水”,如同今天土地稀缺下的房地产,有极大的保值升值增值的空间!今天香港传入大陆的观念是房地产保值,当年就是信仰盐能保值。今天房价极大高涨,难道说明今天中国人口极大增长?显然不是。

明朝反腐败政策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朝的户籍制度,官员档案制度,科举制度

明朝的干部体制,职称;“信息技术落后”导致明朝中层干部队伍庞大, 反腐败队伍庞大

苏联式的“非常现代化”的明朝;明朝皇帝,虚君的贵族“立宪”;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

明朝政府的国企和反腐败职能;明朝财政危机后,国企直接为政府采办物用;黄仁宇的错误

明朝政府基本职能是国企采办;明朝政府几乎不管民政,知县任务是采办

明朝的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明朝军队编制庞大,战斗力极弱

“教育拉动增长”的常识误区,明朝“教育文化发达,因此经济发达”的附会

科举不是教育是举国体制圈占人力资源;知识分子就业无门,走投无路

明朝(极高税负×极低税效=政府破产≠≠低税收);明朝的国企消灭资本主义萌芽

一个政府相信市场,国企就根本不需要,国企出现的条件,等价于市场崩溃和预期

“市场总能为政府擦屁股”;张五常,谢作诗,左小蕾,童大焕

黄仁宇历史学的创新和经济学的无知,及何炳棣及明粉;

“明朝经济发达”的根据竟然是“国考火爆”和“高房价泡沫”; 》

前一篇:“市场总能擦屁股”之“要死!老百姓先死”

后一篇:《天下粮仓》看明朝数字糊弄人的“灾难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