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技
勃列日涅夫
苏联
计划经济
第三次世界大战
赫鲁晓夫
产值
市场经济
目录: 马克思主义和计划经济
时间: 2012-06-01 19:59:50
计划经济供应小民的产品都是低劣的;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命中注定;
勃列日涅夫卖石油买食品的合理性;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何而始?以何为主?
了解苏联计划经济在实现“产值”上的高效率,和实现“质量”上的低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打算减轻国防的负担,让国企转产轻工业和消费品的的改革会迅速失败。其实所谓“质量”,最重要的质量就是“适销对路”,符合消费者的需要。但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由于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这样一条能够称得上是“产品”的最起码的条件,计划经济都满足不了。
计划经济中的产品,就是政府本身。无怪乎计划经济不能满足民生的生活需要,提供领导干部队伍花销的特供产品,就驾轻就熟。一来是领导阶级本身成为消费者,懂得挑挑拣拣,二来领导阶级的消费乃最高级的革命需要,需要不惜国家一切代价,优先加以满足!有了这两条基本条件,特供领导的消费品,还能不质量高超吗?这种消费品通常还有另一个别名叫“奢侈品”。
注意一下中国的茅台和熊猫、中华烟等等,曾经在特供领导的时代赢得国烟国酒美名的东东,一旦真的大众化给小百姓,就象冒牌的拉菲一样,喝了倒胃!倒不是说消费者不是领导啦,厂家的良心就下降了。而是不再特供领导了,质量成本就不再保证了,产品档次就只能下降了,要么就只能提价了。市场消费者一般能够承受的价格,与“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没得比。这些国货的质量档次,只好下降了。
计划经济中(主要由国企)提供的产品,还有武器和公共设施。武器这东西,如果不是打仗,不知道它的质量高低。如果真是打仗,倒霉拿着臭武器的家伙,多半没留着性命在战后向消委会投诉。日本帝国打败了,低劣的武器生产厂商反而可以跳出来表功:“早看透了法西斯侵略,故意给他们坏武器”;如果象苏联那样打胜了,就更不会揭自已的短,说自已的武器不成,要靠美国的援助才打败德国。
如果遇到勃列日涅夫这样的好领导,国企全心全意生产的武器堆在仓库里等待重新再入炼钢炉!所谓的产品质量,那真的是全凭天良。甚至于东方天朝搞的从桥梁到水利大坝,政府代替了私有产业成为这些公共设施的购买者,也是豆腐渣工程一堆堆。世界上最大的豆腐渣事故就是毛帝国的坂桥大坝,1975年垮塌死亡30-50万!相反汶川地震范跑跑那间私营学校,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就建得象雕堡似的。
国企和计划经济,只能提供如此质量的“无限数量”,难怪勃列日涅夫认命,放弃消费品和轻工业品的国产化,转为任由苏联的国企系统继续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计质量地生产尽可能多的武器,(起码政治正确),而宁愿用能源出口换取西方的食品和消费品。毕竟,武器是好是坏,也要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才有“质检”。至于阿以战争时阿拉伯顾客抱怨苏制武器不好使,只管说阿拉伯人基因差就成了。
让苏联国企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向西方出口换外汇,外汇再换食品,也算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产量”是社会主义的优势,石油和天然气这玩意,质量再坏也就是开采工地的消防队工作忙点儿,出口到了欧洲,就是上帝埋在地下时的质量水平。西方得到了廉价的工业原料,食品和消费品又有了广阔的市场。苏联也满意了!和平时不用投资消费品,打仗时,难道苏联人民还要求生活水平不成?
如此配置的苏联经济格局,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偏偏石油价格暴跌,里根同志还要玩星球大战,苏联想不死都挺难。由勃列日涅夫晚期苏联的困境,可以想象,当石油价格下跌,外汇不能再换回消费品时,苏联当局如果不想束手待毙,要么改革,要么打核大战,要么就让国企再生产食品和轻工业品。苏联在临死前的挣扎,就是后来所称的“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是这么整的。
《(计划经济的产量×市场经济质量)的乌托邦;计划经济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计划经济体是寄生虫》
《计划经济的“经济概念”基本上被偷换;效益指“具备可持续性的责任能力”;福利的“通往奴役之路”》
《从“苏联如何收税”理解国企本身就是税收;苏联中央非但不收税,反而全面补贴国企和地方福利》
《苏联本身就是悲剧;苏联是基督教的理想的疯狂实验;西方公害知识分子对苏联一往情深》
《警惕基督教等信仰好心办坏事;民主拒绝任何一种“绝对正义”,美国政治拒绝任何一种“信仰”》
《苏联改革时期和西方的公害知识分子;西方主流绝大部分“献策”是苏联已经失败的尝试》
《计划经济从来不是大锅饭;滥用于经济学的西方(企业)激励理论;苏联的“激励”与“惩罚”》
《“质量检测标准”无助于高质量;计划经济消除达成高质量产品的所有必要条件;计划经济最大的腐败》
《计划经济供应小民的产品都是低劣的;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命中注定;
勃列日涅夫卖石油买食品的合理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何而始?以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