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勃列日涅夫
苏联
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
改革
外汇储备
经济体制
私有化
亡国
财经
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2-05-23 21:34:06
石油危机仅仅是石油价格长期下跌中的一次反弹;
石油危机加大了阿拉伯和苏联的后发劣势;
苏联低效的公有制缺陷,在后石油危机的价格暴跌中轰然倒塌;
在石油危机的价格暴涨暴跌中理解客观的经济规律;
70年代的石油价格飚升,并不是什么“能源危机”,而是阿拉伯为主的石油输出国,废除殖民主义遗留的低石油税的不平等条约(1%-10%),导致的石油资源价格的修正。这种价格修正的大走势,在阿以冲突的背景下,被激烈地放大了。但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的制度优势下,这种局部要素价格的波动,实际上加大了苏联和阿拉伯社会与西方相比的制度劣势,而不是缩短了两者的发展差距。
表面上看是苏联和石油国家占了西方经济社会的便宜,实际上是由于苏联和阿拉伯公有制社会的高耗散,石油收入的横财,仅仅是延缓了深层改革的紧迫性,加深了日后改革的痛苦。相反,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下,石油危机促使了西方的产业升级。美国社会对石油危机导致的预算赤字的敏感,又进一步导致了里根革命,从而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制度上,都确立了对苏联集团遥遥领先的优势。
石油价格的上升,仅仅是市场经济中资源价格长期趋势的一次反弹。这是马克思主义这些公有制的“经济学”所不能理解的客观规律。原因就在于《资本论》中只有“占有和挥霍”资源(资本)的概念,没有交换和要素替代的观念。单纯的“占有和挥霍”模式下,任何资源都必然是短缺的,也就意味着任何资源都必定是走向供应危机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危机,也似乎向马恩教信徒“证明”了他们的理论。
而在市场经济中,由于有效供应必须与相应的低成本联系,因此资源的短缺,意味着替代因素越来越有利可图,替代要素的投入扩大了供给,导致了资源价格的长期下跌。如果不理解两者的机理,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市场经济不必也不兼容计划经济,为什么资本主义不需要计划生育,而不必担心所谓“资源终有一天被消耗殆尽”。石油危机的价格飚升和随后的价格暴跌,正是客观经济规律的现实案例。
无论导致石油危机(价格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在经济学上就已经意味着暴跌的未来。原因就在于石油价格的暴涨,一方面催化了石油开采工业的发展,原来没有开采价值的油田也被开采,如北海的石油和利比亚的深层油田。这些油田大规模开采技术的完善,令它们的价格向阿拉伯油田靠拢;减除运费后,反而显得更有竞争力。这些新油田的出现,增加了如利比亚和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新的产油国。
其次是石油危机导致了各国节能技术的发展。以日本为例,每单位GDP所耗能源下降了60%,其中还包含替代能源在内。因此就石油需求来说,1990年经济发展后的日本,所需要的原油跟1960年差不多,甚至还少一点。最后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替代能源的出现。如核能和加大的水力、风力发电的投资。如果石油价格稳定上涨到目前价格75美元以上,连煤制油技术也变得经济了。
因此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实际上是一个产业周期以后,实际需求的暴减和供应的暴增两者的共同结果。这就是米塞斯原理。里根新政后,美国国内外政策,不再象打了鸡血那样左倾,的确是石油价格下跌的助推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经济学规律,对石油价格暴涨的修正所致。石油危机时最高价格,相当于今天300美元一桶的水平。而到了1990年,已经回落到相当于1960年一美元一桶的水平。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80-90年代石油价格的暴跌,是西方社会(包括中国)的福音,却是苏联帝国的丧钟!当石油美元滚滚来时,就象今天美元储备自豪于“世界第一”的中国,很难想象他们有迅速改革的动力。但是当价格形势逆转,苏联陷入比今天的希腊还要严重得多的债务危机,整个国企综合体完全靠外汇购买食品和消费品运转时,就成了灭顶之灾。
《苏联扩张传统令肢解文革中国的方案有可能执行;苏联肢解文革中国的军事计划PlanB已经完善》
《勃列日涅夫接过赫鲁晓夫的烂摊子;勃列日涅夫优先“稳定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
《苏联各部门推举勃列日涅夫的理由:最没用的人最可靠;苏共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制度》
《勃列日涅夫苏联的经济模式;欧美与苏联在石油危机中的得与失》
《苏联工业化了,继续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变着花样做殖民地的道路》
《勃列日涅夫经济模式中的国企是包袱;社会主义不能转产轻工业的机理;社会主义连轻工业也完成不了》
《苏联的经济模式与阿拉伯产油国类似;国防工业体系对苏联和伊朗的价值不大;补贴了西方社会》
《石油危机仅仅是石油价格长期下跌中的一次反弹;
石油危机加大了阿拉伯和苏联的后发劣势;
苏联低效的公有制缺陷,在后石油危机的价格暴跌中轰然倒塌;
在石油危机的价格暴涨暴跌中理解客观的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