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政治
国家主义
举国体制
希特勒
苏联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法西斯
经济建设
财经
目录: 自由民主宪政通往奴役之路
时间: 2009-12-27 16:59:58
国家主义举国体制的低效率和根源
在国家主义者眼中,“举国体制拥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虽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究其出处,有时只是一种忽悠。象港台专家如张五常那样,别有用心诱导中国进入陷阱,服务于西方国家利益,让港台这些利益代言人赚点过路费。而另一些时侯,可能是一种自幼被长期灌输的一种信念。在这些可怜的人的眼中,“综合国力”和藏富于民无关,让人民富裕是国家成本,而计划经济可以作弊的GDP,尽管与消费交换无关,却是宝贝“综合国力”。
将老百姓的福祉视为国家负担,是国家主义者与人权普世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完全相反的观念。正因为本应是国家实力组成的国民福祉,成了国家主义信仰眼中的国家成本,不难理解如逯军之辈,质问“为国家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的价值观。最后,国家主义者会认为“举国体制有更高的动员效率”。这一点同样也是大量的怪胎类民主派的弱视。因此,这些人吵嚷民主只不过是希望换一副招牌统一思想,走的仍是国家主义的老路,所谓“政府为什么多管些”,或者“中国人缺乏信仰”,就是这类论调。
事实上,国家主义举国体制,经济效率是最低的!不是与卖国无异,而是比卖国还糟!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社会,具有更高效率的动员能力,和更大的国力纵深;因此,市场经济国家即民主社会,并无必要保持过高的常备军事力量。同时,这些国家为了减少日常经济建设的不确定性,也必然地采取了守为正着攻为奇的社会政策,从而对军事力量的依赖程度就更低了。举国体制,只不过是没事找事自已找死的瞎折腾体制。
这样象美苏的冷战,苏联就是低效地举国体制消耗核心资源和发展潜力,与美国高效地利用边际成本遏制苏联,而没有影响到美国社会的经济建设。久而久之,苏联不败那是没天理了。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将苏联带领了进一步的死亡循环,更是挽救了苏联特权阶层,没有象沙俄贵族一样被整体灭绝,而保留了大部分的社会特权。
国家主义在决定战争战术和战略优势的三个因素中,真正的优势,是第二条“预先格式化为军事力量”社会资源,在使用时,直接投入到战争时的速度优势。所谓的自力更生,只不过是“预先格式化为军事力量”的一部分,这样在战争期间,就真的不求人了。这种预先准备的“战争资源”,由于战争作为危机对象的不确定,必然是低效的。能够高速度地消耗低耗集结的社会资源,让国家主义快点完蛋。这就是举国体制的“高效率”,象,希特勒德国。
自力更生天生具有反经济的特性,无怪一个国家越是自力更生,经济就必然越落后。如果是后进国家,死得越快。象德国也曾经有这样一种自力更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完成了煤变油的技术项目,以便战争期间燃料油不求人。因此,“自力更生”并不是一种经济建设,更不是消费,而是一种军事动员的消耗。问题又来了,“战争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还是某大国希望战争,完成大国霸权主义的梦想呢?
自力更生一定是严重出卖民族利益,因为国家主义侵犯了市场交换,是无法实现社会市场效益的。因此,国家主义社会的效率,不能用利润计算,只能用产值计算。这就是中国这样的社会,鼓吹建设成就,离不开GDP的原因。当使用各类产值作为社会效率的标准时,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财政手段、货币手段、计划经济任意调节保八保N,任意向国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总价值”转称成本的君权社会,也就连萨缪尔森也给骗了,声称“计划经济是可以有效率”的。
国家主义真的有效率吗?纳粹德国的流星一般的“辉煌”,和随后迅速的败灭,国家主义举国体制完全没有生命力的最真实历史写照。
市场经济是可以通过私有化,令小自单位自然人,自行判断生存价值的替代要素。而国家主义则是剥夺这一权力。因此,要保持战争时期的团结而没有发生如斯大林毛灾的社会动荡,希特勒不得不花了整个欧洲的资源,维持着德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供应。甚至在德国垂死的时侯,仍然无法动员更多的男性加入军队,不能动员更多的妇女进入工厂。因为,害怕失去德国人对战争的支持。换言之,德国为了抵销国家主义的低效率,而在战争潜力上,付出了额外的代价,削弱了甚至在战争中的动员能力。
国家主义?高效率?
《正义向善的战争顺应市场经济,对抗市场经济要求的就是不正义的战争》
后一篇:武广高铁,供应没有创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