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政治
通产省
约法
议员
方法论
印度
民主
地方政治自治
中央集权
文化
目录: 人权价值观现代国际社会和军事
时间: 2008-12-31 10:13:25
本文直接承接《印度往何处去》的案例分析,同时是印度系列的继续:
依笔者看来,印度仍然在传统的惯性下,向着第3个方向,“永久性停滞”的旋涡滑落。中国尽管也出现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类似的永久性停滞的旋涡力量,其激烈程度,在无耻粉饰腐朽明朝的文化山寨的党争中,有些许的暴露。不过对中国的牵制力量,似乎确实小于印度。不知,是不是算得上是毛革命的其中一个功绩了。所以,印度的明天,很可能是在第3个历史趋势的牵动下,在第2)条惯性的作用下,慢慢走向停滞性的社会。印度的民主虚有其表。印度社会能够追上中国,似乎还谈不上。《中国150年失败的历史错误》,印度今天似乎一点不拉的,全学去了。印度今天的边界麻烦,可以说,全是自找的。象锡金、不丹这些地区,也不清楚它并吞干嘛!
如果印度社会有幸最终选择了第1)条的方向,我认为,目前印度的中央集权不是弱了,而是强了。印度应该在保留可以自卫(不是进攻,不是称霸)的联邦军事力量前提下,尽可能把印度的行政分割成“可以进行民主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小单元。印度应该放下偏见,好好向曾经殖民统治他们的英国人学习。另一方面,印度可以向日本学习,建立一个通产省之类的政府组织,专门推进印度的优势产业,确定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分工位置。一个通产省千把号人就行了,用不着象中国那样,同样的小小功能,搞出几十个部,上下养了一亿几千万人(包括国企)。在一个民主国家,基础设施上的落后,可以用这样的办法解决:把相关基础设施的一定数量的投资和相应的专营年限,打成一个服务包,向社会资金拍卖。所得用于补贴所需补偿的人士,所余专项用于民众补贴。用这个办法,可以解决印度和巴西这些国家,因为讨好选民,国家缺乏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问题。原因,不是因为民主,而是私有化程度不够。
在民主体制下,行政权(有选举权的自治区)是大了,还是小了,可以用两个指票衡量,其一,是投票率,其二,是投票的安全性。因为弄虚作假而造成的冲突,也归为“不安全”。如果不同的地区可以在一起就同一议题投票,具有高投票率和安全性,那么,就意味着两个地区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行政区。从而减少总体的管理成本,即规模效益。反之,如果出现激烈的冲突,或很低的投票率,就说明这些地区要分治,降低集权程度;通过不同的可以自治的自治地区的议员代议商,达到国家管理的目的。
民主的一人一票原则,不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代名词。它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成员愿意就投票方式接受任何公民裁决结果”。如果在大的范围内做不到,那就需要缩小范围,先做到这一条。然后,把一人一票更换为“一地一票”或诸如此类,在大的管理区间上,达成社会意见的一致。很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参议员制度,合众国制度。以及,模仿而成的联合国制度。
民主只是一种方法论,核心是《与民约法》。约法本身,也需要约法的方法论。把民主作为一个口号去唱,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文盲行为。以此观之,目前亚洲几个尝试民主的国家,包括泰国,台湾,韩国;如果他们确实在民主操作中达不到以上的目标。那么,就一定是因为他们社会存在着不民主的因素,同时,没有按上述原则调整选举方式。否则,顶多就在代议的顶级议会里,出现议员拳击现场直播,(没谈拢),社会本身是不会乱的。台湾那样偶而出现议员拳击直播当然不雅,好象,也就多点电视广告空间,没有什么大的坏事。
反民主很坚决的一些人,本质上,是不明白民主的内容、不明白民主的法律操作,不知道,民主是维护他们自已权益唯一方法的可怜虫。笔者按政治制度优化重要性,大于经济上的小聪明,即中国的那些所谓调控。按此原则,首先谈了对印度政治上优化的几个观点。然后,才讨论印度经济决策上面临的问题。印度系列话题有如下文章:
《印度文明和圣雄甘地》;
《邪教的负担》
《印度往何处去》
前一篇:明天会涨得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