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
历史
东印度公司
本币
戴高乐
扩张
帝国
殖民
民族主义
日不落
军事
目录: 文明社会进化史
时间: 2008-12-20 10:37:03
印度的话题没有完,已经牵涉到了英帝国。今天说到从英帝国统止对印度的统治,看英殖民帝国结束的原因。当英国刚刚接管印度控制权时,印度是一个生产棉布和手工艺品的出口国家。没有中国明朝那样的文官集团、官商财阀,似乎更有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味道。在工业化革命面前,印度失去了自公元八世纪以后拥有的纺织业手工业优势。
这种优势,曾经为印度提供了公元千年之交时超出了宋朝的社会财富。不但如此,由于印度对土邦王公,及祭师等贵族限制了赋税收入,占据了印度很大一部分就业的手工业行业。印度传统产业严重萎缩,出现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当时的情况,估计很类似于未来五到十年将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危机。估计,介时中国的政府里世袭修炼养身之道的一亿“正果人士”,也会陆续下岗,从而大大减少一大块公费吃喝玩乐的“内需”。象三亚这样靠公费高档旅游过生活的五星级酒店,相信很有一段苦日子过。
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是一件坏事。它换取高值殖民财富的途径,转而成为把印度的产品,转成中国进口的鸦片,换取中国的茶叶、陶瓷,再出口到英国,兑现为东印度公司的本币收入。显然,林则徐所直接打击的,就是这样一条贸易链。也难怪,如果不是由于林大人缺乏国际常识,英国本身,是不愿意介入鸦片冲突的。今天中国的进出口,(准确地说就是GOV本身),估计也会学习东印度公司那样,经转第三世界,实现产品的兑换,类似三方贸易的形式,尽量维持进出口平衡。谢国忠不就建议说,应该把出口重点,转向第三世界,他们手中有美元。准确地说,是用中国手中的机械化工产业,向第三世界出口,换取他们手中的美元。
作为减少结构转型的手段,这是一个高招。使用增加边际效益的办法,减少了业务(出口导向)撤出、转型的成本,减少了最后结算的损失。但是,如果希望以此维系出口导向,就象过去几十年,极力维系早应退出市场的国有企业;那么,挽救廉价出口的努力,就注定是逆水行舟,死路一条。经济规律不可诲!东印度公司经转中国的鸦片-(茶+陶瓷)贸易,除赚了许多在英国不值钱的白银外,以英镑结算,仍然是亏损的。东印度公司最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倒闭。
至于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文明脱离中世纪的社会枷锁,是好事还是坏事,那是另一个话题。(旁注:本博倾向于,面子上是坏事,底子里是好事)。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殖民贸易,揭示出国际贸易的一个根本事实。国际贸易本质上是易货贸易。如果进出口,不能最终在国内以本币实现利润,它对于本币经济体就有损害。严重的结果是国家灭亡,最鲜活的案例就是明朝。进出口贸易在国内实现利润,不能采用出口补贴,或者增发本币对冲贸易亏损。否则后果严重,最鲜活的例子,也是明朝。中国长期以来,是国家成为进出口买办。如果剔除本币通货膨胀对进出口的补贴,那么,中国的进出口是亏损的。早就应该象东印度公司一样关闭。
英国介入鸦片战争,并没有能够挽救东印度公司的财政破产。它在1857年向英帝国转卖了全部印度控制权益,结束了公司业务。张五常的“地方政府上市公司”,在150年前就破产了。接受英国教育的张教授,居然不知道!这是一个小事件,印度成了英国的一个自治领,也就有了“独立交涉”的谈判权。同时,又是一个大事件,它意味着,英国对于印度殖民统治的经济效益,是很低的。这一点,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人士在1870年前后向英国提供的报告提示了这一点: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帝国维持成本,与从中得到的效益持平。它的意义在于在80年后,英国重新核算了维持殖民帝国权益的成本收益后,最终作出放弃殖民帝国的决定。英国因为有利可图,成了印度的宗主国,在因为无利可图,让印度独立。本质上,英国对于印度国民,从来就没有负起国家的义务,保障国民的权益。
甘地倡导的不合作运动,加大了英国统治印度的边际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依靠出售海外资产筹集战争费用,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权。印度财政从战前的负债10亿英镑,变成战后的50亿英镑结余。这样,印度独立也就不可避免。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大英帝国的突然崩溃,是帝国殖民的经济效益低迷,再结合上帝国财政陷入破产边缘,压倒了四百年日不落帝国的雄心。类似英帝国这样成也商业,崩也商业的帝国,历史上,好象它是第一个。政治最终体现为经济。帝国也最终体现为经济利润。许多愤青的所谓爱国,所谓扩张,其实和贪官们的面子工程没有区别:对本身的民族社会,没有利益。郑和下西洋,以阿拉伯帝国的领土标准来说,的确可以算是建立了一个环印度样的“帝国”。但是,有什么用呢?它被正确地放弃了,不得不放弃!
英帝国征服印度,是一种商业开发性的“征服”。它截然不同于秦国对六国的吞并。身处西方文化的西方人士,对此的理解没有什么困难。而深受东方专制征服文化影响的中日韩人士,如果不能理解英帝国的征服根本性质是商业贸易,那么,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占地球三分一土地,而是是最富裕领土的英帝国,会自觉自愿地“崩溃”?象我们的政治教科书一样,归因于英帝国“走向灭亡”,或者“殖民地的反抗”,都是不正确的。走向灭亡的,其实是殖民地宗主国进出口贸易的————利润!
当英国在内部经济原因,美国经济压力下最终结束了殖民帝国后。出于民族主义的理由,法国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徒劳地企图维护另一个庞大的法兰西殖民帝国。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的抵抗力量,也不失时机地增加着法国维护殖民帝国的成本。尽管,打败法国,是他们不能承受的任务。经过两场战争的徒劳尝试后,戴高乐不得不宣布殖民帝国的解体,结束了劳民伤财的法兰西殖民帝国。戴高乐在殖民战争里的挣扎,说明他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但最终停止战争,戴高乐本人也经受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多次暗杀。对比法国维护殖民帝国的徒劳,不知粉饰明朝的文学爱好者们,对于“下西洋的终结”,以及明朝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殖民帝国,是否还耿耿于怀?
(未完待续)
印度系列话题有如下文章:
《印度文明和圣雄甘地》;
《邪教的负担》
后一篇:美国已经达到了经济地位扩张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