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
土改
城市贫民
特权阶层
毛泽东
中国
户籍制度
二元经济
官民二元
目录: 自由民主宪政通往奴役之路
时间: 2008-10-14 15:45:13
世界上的大坏事,都是好心人才办得出来。想想看,如果是存念恶意,那么从一开始就会为万众警惕。这个坏事,干起来就很不顺当。也只有出发点是好的,才会让社会民众放松的警惕,最终,把可能的大坏事,演变成大坏事。
不妨看看,20世纪最坏的几件事,象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够坏吧?但希同学的原意,只是从金融资本家手中(98%是犹太人)取得金融资本,作为战争费用,争取已经强国崛起的德国,拥有和英、美这样老牌大国的平等国际话语权而已。毛泽东、斯大林制造的大饥荒,可能饿死上亿农民,够坏吧?但他两的原意,也无非是集中农业资本,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资源,对抗他们(确实)认为的,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只不过,斯大林同学的预言课是合格的,大战确实爆发了,尽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斯大林在1936年的表演,让包括希同学在内的恶狼胃口大开。而毛同学是不合格的,他错误的世界观,令他在一个全面缓和走涨的环境里,重仓借贷做空,非要打世界大战不可。在本人所知的国际名人之中,毛同学和慈禧老佛爷,两人的国际战略眼光,并列倒数第一!
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真正需要搬开的障碍,确实也就在农村。农村不能从中世纪的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中国不能真正称得上脱离了中世纪的农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某种程度上,中国农村的落后,为中国社会的专制力量,添砖加瓦。毛同学的国际战略课不合格,但是,在农村土地革命这一点上,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如假包换。无论土改是不是陈云这些老一辈中共党人的集体贡献,当时毛是独揽大权的领导人,这笔功劳,首先要记在毛身上。如同若干年后,大饥荒,大动乱的帐,也要记在毛身上一样。
现在,许多人称为新土改的设想,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是,以本博的社会模型,本博不得不说,这个设想的,很可能最终是好心办坏事。而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好的,许多政策理由又是不容批驳地在坊间流传了若干年,更令到对它的逻辑明显的错误,一时间难以令公众理解。象,户籍制度!以及,中国真正能够脱离中世纪专制状态的地区经济自治制度,也被无限妖魔化为“军阀割据”。
这个问题的澄清,可以写成一本书;稍具体的观点,也已经在前文《对三中土地政策深表失望》。
这里只是针对坊间的一种说法,提出显而易见的,却是彼间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是让大部分农民进城,成为工人”。理直气壮!荒谬无比!是的,农民最终是要成为工人的,准确地说,是市民,而不一定是工业从业者。但是,中国现有的城市能够容纳多少市民?为市民提供就业的的消费市场在那里?一些人大概会说,在美国。得,中国还是殖民地!现在城市根本不缺劳动力,缺的,是产品市场!那么多的新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几个亿啊!有用吗?最后,提醒一下,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让农民进入城市,更不要说,是中国这样农村人口占了80%的前农业国!农民成为市民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的家乡富裕,成为吸引就业人口的城市。
显而易见,整个政策有可能,从一开始的思路,就是错的。错的很离谱,但是没有人敢说不,除了本博,没几个人敢说,“户籍制度其实是正当的”。
站在今天的农村人士的角度,他们“进入城市”,“进入特权阶层”的梦想,从一开始,就几乎注定是黄梁一梦。大部分走出农村的人士,是将“进入城市”,等同于“进入特权阶层”。只有当他们也成为城市一分子时,才发现,原来,城市中早就有大批和他们一样的城市贫民!有没有户籍,区别并不大。就象小孩就学吧,有户籍,固然可选就近的学校就读,不过,稍好一点的中小学,早就“官助民办”去了,还不照样以择校费的形式,负担同样的负担?中国城乡二元化,其实是伪命题;中国真正存在的,是官民二元化。农村是民,到了城市仍是民,农村的贫民,转为城市贫民,或者相反,完全没有区别,甚至更糟!更糟!
最典型的是那些农村苦读上大学的孩子,本意为全家勒紧腰带上大学,跳出农门。而实际上,大学扩招,只不过是公务员朱缓和就业压力的招数,(中国市场,包括就业市场一直在殖民地生涯中萎缩!),利用这些家庭的无知,通过高价销售“大学教育文凭”掏光了这些穷人家庭的积蓄;而传统的“从大学到政府”的特权通路早在笔者毕业后,就已经关闭!读大学做不了官,只能为就业服务。但是就业呢?就业市场也就正在这些“最爱国”的傻瓜愤青的呐喊声中,一点点萎缩!他们还茫然不觉!当这些农村的精英,和城市贫民的孩子,一起在城市找寻着实际上不足10%的毕业就业比例(可能更低)时,他们的家乡,却由于精英流失,毫无希望,等人宰割!
这是一个高速公路可以把边远的产品当天运到海岸枢纽的时代,为什么,非要在城市才能发展“劳动密集业”?为什么劳动密集业,非要对美国出口?实际上,部分政策完全可以反意理解,并不是“让农民成为进步的市民”,而是“用成为特权者的一分子作为诱饵”,在牺牲市民利益的同时,让这部分农民,贡献其作为奴隶的最后一点余热。
新土改让部分农民离开土地是对的,从这一点上看,新土改政策是对的。但是,同时把城市居民作为牺牲品,而保存国有特权利益阶层,是严重的错误。城市经济体同样被特权阶层残酷剥削,他们没有余力,承担更多的税收反哺农村。不但如此,城市居民不具备基本的购买力,农村也必然贫困。无论土改如何解放农村,应用简单的价值守恒定律:没有购买需求的供给,都是无效的供给。新土改从它立意之始,就必然失败,除了特权者可以通过GDP泡沫从中渔利,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是输家。
只要中国城市是贫穷的,中国农村也必然贫穷!只要中国农村是贫穷的,中国城市也富不起来。贫穷的农村所能提供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这是供给;但是需求在那里呢?结果,又回到了新中国最古老的陷阱:勒紧腰带做美国的殖民地,低价出口;等待下一个次贷危机,直到中国再一次走向亡国!
经济决定政治!中国的专制制度,也是因此,也具备了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要走出这个怪圈,光是好心是不够的。本博的具体政策方案观点,或者是不完美的,欢迎批判。但是,基本立意,理想的政策,应该是三位一体:“城市居民得到保障,敢于花钱;农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稳定产出;放开农产品价格,城市购买力可以造福农村生产”。这个观点,非常自信,是不会错的!当前政策,或研讨中的政策是否合适,各位读者,大可以自已加以评估。
只要不受马列剥削者极权思想毒害,社会发展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允许个人、家庭创造财富,并保有这些财富”。把地区、社群看作“个人,大家庭”这,那就是“允许地区社群创造财富,保有这些财富”。新土改这些制度,可能有助益,但是,如果没有社群自治在前,对于农民阶层,“黄宗羲定律”,很有可能发挥它难以言传的魔力。陈志武教授假定的,“不会更糟”,相信,在青苗法,或者一条鞭法实施前,宋、明朝堂上的智者,同样曾经这样希望过。
相关参考:
最后淡淡地提一提,离乡别井,笔者也是一个没有户籍,同时,在任何地方,没有享受到任何户籍优惠的人。
《行政过分集中》
后一篇:权力资本正在新土改中寻找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