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1 lines (25 loc) · 8.66 KB

经适房可能令房价更加高涨,茅于轼炮轰经济适用房.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1 lines (25 loc) · 8.66 KB

经适房可能令房价更加高涨,茅于轼炮轰经济适用房

标签: 房地产泡沫 经济适用房 经适房 政策调控 垄断 廉租房 高房价 保障房

目录: 打印

时间: 2007-12-23 23:07:53

茅老的这个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中国房地产泡沫高企,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文化中的农民传统观念,而香港殖民政府在香港的成功的经济掠夺也令年年赤字的权力部门眼红。“居者有其屋”,被偷换概念为“居者有其产权屋”,被权力部门借机炒作地价房价敛财,为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本质上,是一种税收(参考前文之《高税收无福利》)。最近三年估计最少达到了五万亿人民币以上。这些地价负担,全部最终转嫁到住房消费者身上。试问房价怎么可能便宜?经济适用房,只不过是权力坐庄地产市场的的手段,类似于microsoft卖的特价版windows促销,或者向贫区地区捐献若干套之类的把戏,试问,windows试过因为促销而最终降价吗?茅老揭穿这个骗局:“能够买经适房者根本就不是穷人”。我们不妨进一步以最坏的恶意揣度政策制定者(鲁迅的方式):“经适房打击的只是房地产公司,相当于说,房地产这个税收来得太容易,不需要房地产公司这些包税人了,除了卖地,我们直接卖房,不是可以让政府办公大楼更辉煌吗?”,呵呵,也许用不了多久,每个区都可以有一个紫禁城阿房宫式的办公楼,那时就比奥运更露面,让宋祖英张小英更可以放大喉咙嚷“盛世”啦?

目前土地是垄断的,已经把房价搞得鬼那么贵;到时连盖房子也是垄断的,那可就是神鬼都比它便宜了。这个经适房,这个调控,犯的大毛病,都是在“居者有其产权屋”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想见,直到全国经济崩溃,它恐怕是停不下来了。而房子本身,除了中国吹得响,根本就没有什么投资保值价值,根本就不是什么稀有不可再生的资源,它的所占比例,它的所处位置,也与绝不可少的十多亿亩耕地没有什么大的相干,房子更可以向高处盖。房子根本属性是消费品属性,居住的属性,租赁市场,才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黑爵一向认为真要降房价,应该重点发展房子租赁市场和面向租赁的住房补贴,而不是经适房。现在的问题是,权力不愿意放弃房地产的巨额财政收入,用垄断地价和银行贷款推高房价后,已经有点积重难返了。

现在我们公司正在研究投资租赁式公寓整套服务的投资事宜。直接动因却是增加员工福利减少流动性,增加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居者有其屋,如果没有房住,房租成本达到员工收入的三分一以上,很难保证员工不三心两意。而在整个社会而言,假如购买力本应最旺盛的年轻一代被房地产占用了二分一甚至三分二以上的收入(房奴),社会的购买力如何释放?这样的GDP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GDP能创造多大的就业机会呢?房子太贵了,希望提薪让员工买得起房,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希望发放期权,也只是偶然的成功机会。我们不象老国企,有大量的土地自用可以盖房子给员工(老国企占用的社会资源比例高得惊人,与其创造的财富效益极不相称,这也是一种税收),也不允许我们在农村买地;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老国企的既得利益,向他们纳保护费:计划与一些老国企合作建租赁式公寓,国企出地,我们以借贷形式出钱,建好房子后以整体租赁的形式长租其中一部分若干十年,然后就在房间出租和楼寓服务中收钱,包括部分作为招待所廉价旅馆使用。简单计算,这种做法对于租用者而言,费用相当于购买房子后的管理费加上钟点工;而由楼寓统一提供钟点工和简单的保姆服务,显然大大降低了成本:自已请保姆要空出一间房子,其实也是一种住房成本。长期合约(十年以上),加上续约保证(根据利息和物价变动等公开信息),房客租房的稳定性完全可以和自买房屋相同,甚至更好。这个计划是不是成功还不得而知。不过,我相信,这种形式的租赁才是房地产投资的本来面目,只不过在政策坐庄炒作的中国市场被故意打压,目前还是一个胚胎。可以想象,一旦房地产的“硬需求”被这种行业满足,中国房地产就会回到世界惯例,也就是一种消费品,价格同比相当于目前的二分一,到三分一。

关于经济适用房,笔者还有以下文章:

加强廉租房建设,经适房是面向中等阶层的

经适房会令房价更加高涨

有关人士不宜以民粹的姿态鼓动经济适用房

取消开发商,不如取消经济适用房》;

房价下跌并不是为了人人买得起房》;

减少房地产泡沫破裂危害的上中下策》;

有房不如租房

政府国有垄断经营取代房地产商是倒退

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和廉租房瓦解房地产泡沫

时寒冰的夹心层论只是“刚性需求”的另一种忽悠

中国不缺房子,最重要是完善租赁市场盘活存量

茅于轼原文

“住房不公平很难改变”,“经济适用房这条路走错了”,在上周末某基金募捐会上,面对上百位房地产开发商,茅于轼发表了他关于中国房地产的几个“比较有把握的观点”。最好的房子住的人最少,最差的房子住的人最多,茅于轼认为,住房不公平现象是人类社会不公平的集中表现,中外古今任何社会没有例外,而且没有可能在未来三五十年里改变。现在关于房地产的争论,背后都隐含着对于公平的要求,公平只能慢慢做到一些,完全平等不太有希望,因此,茅于轼主张,给予住房最困难的人一些帮助。茅于轼认为廉租房可以解决住房权,而经济适用房这条路是错误的。因为,经济适用房是照顾中低收入人购买的,但实际上低收入人买不起房,因此所谓的经济适用房照顾了中高收入人,而且是收入比较高的人。茅于轼反问,如果买不起房就先租房住,为什么要买房呢?为什么还要政府帮助他置业呢?政府有什么义务、拿什么东西来帮他置业呢?说白了,经济适用房就是政府拿大家缴的税收来帮助中高收入人置业!这个没有道理。(中华工商时报)

不赞成搞经济适用房

"两年前我就不赞成搞经济适用房,现在我依然认为这个政策要停下来。"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今天在北京表示。茅于轼认为,经济适用房的分配政策为贪污腐化创造了机会。"我国有限的资源应该首先照顾最贫困的人,而不是帮助次贫困的人。保护公民的居住权,居住权不是买房子的权利而是有地方住。"茅于轼说,"现在应该大力发展廉租房。"茅于轼同时指出,各个国家都发展廉租房,也都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廉租房的管理要效仿大学宿舍的管理。"十几二十年后,等到我们的经济水平有了进一部的发展,那个时候再推出经济适用房是比较合适的时机。"茅于轼表示。

前一篇:冗员吃饭财政拖累:高税收无福利无助社会和谐

后一篇:关注明天美国股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