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一、 天桥风光 北京天桥地区的十字路口处原有一座石桥,那是清朝皇帝每年冬至要到天坛祭天的必经之路,因而称之为“天桥”,但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后,河道被填平,桥栏被移走,改成马路,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天桥。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天坛与先农坛根附近用不着付地租,许多摊贩云集此处,发展成为市集。光绪二十七年以后﹙1901年﹚日渐繁荣,1914年正式定名“天桥市场”。 在天桥西边,剃头棚、百货摊、小吃摊的南端有空闲土地,艺人于此设立了杂耍场“撂地”卖艺;地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与板凳;中等的只友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一块空地。除相声场子外,还有三弦拉戏场子、把式场子、戏法场子、摔跤场子、评书场子、大鼓书场子、竹板书场子、莲花落场子、渔鼓场子、河南坠子场子、滑稽二簧场子、拉洋片场子、练中幡场子、盘杠子场子等等。据《北平日报》1930年2月14日载,天桥杂耍场子最多时有六十二个。 二、 人群百态 此外,还有失学、失业的青年以及进城做工的庄稼人也常常光顾天桥,一到下午,黑鸦鸦的人群像潮水似的涌来涌去,“相声”就在人群之中,以“说”、“学”、“逗”、“唱”求得生存。然而挣钱并不容易,有时说完一段要打钱,观众却一哄而散。艺人出于无奈,不得不要“生意口”,甚至说些损人的话︰ 有时为了凑够整钱,加演小段,凑足以后,再接着演。当时流行的硬币是大铜子儿,一毛钱换二十六枚,一场表演下来,挣不了几毛钱。可以说每天卖艺所得,只是勉强糊口,加上盘踞在南城一带的恶霸、地痞、流氓、特务、侦缉队、警察、宪兵勾结一起,作威作福,敲骨吸髓;地头蛇也会无端寻衅,欺侮艺人更是屡见不鲜。 三、 天桥作艺 艺人常常对观众说︰“您往这儿一站,歇歇腿儿,我们小哥儿几个逗的您哈哈大笑,大把的赏几个,就是我们的德能之处。”;“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没有您不圣明的!”有时还宣扬相声的娱乐性︰“说个笑话凑个趣儿,打个哈哈解解闷儿,理儿不歪,笑不来,您可千万别较真儿。”因此,有人称相声是“耍贫嘴的”。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中国相声史《 “撂地”作艺》﹙上﹚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