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明社会进化史
时间: 2017-02-03 13:50:49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x567.html
中华帝国简单进化史,中华政治并非顽固守旧;
根据实体社会学的先验,回顾中华钢穴所在这一片土地的历史。以中央集权而言的中华帝国,迟至宋朝才确立,经过元朝对地方主义限制的约略松懈后,明清重建了更为严厉的中央集权。近古这一千年是真正的中华帝国的历史,日本的历史学家因此认为,宋朝伊始是“中国现代”,因为中央集权程度,看上去象“现代的集权国家”。而在宋朝以前,包括外强中干的唐朝,实际上都是地方威权为主的(相当于)贵族共和体,所谓皇帝只不过是“代表百姓利益,与贵族共同体实现均衡”的BWagehot均衡的,较为集权的秦朝与隋朝,是前一千年中例外,因此国运必然短暂。
如果我们不被今天马恩毛主义之流的“社会进化论”所误导的话,不陷入“现代必定更进步”的误区的话,就可以用现代的社会学识别眼光,解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发现唐汉之所谓风范,恰好建立在“皇权不张,贵族共和,地方威权”的政治基础上,因此“帝国主权崩塌综合症”发作不明显。宋朝之所谓“积贫积弱,国境狭窄,军事窘迫”,乃是宋朝超越前代,成功“更为中央集权”的必然代价。承袭宋朝政治体制的明朝,其“扩张状”既不扎实,内部也早已经崩塌,因此才有随后的明朝亡天下。清朝的成功之处是满洲执政体拒绝汉化,而令汉人地方基本自治。
清朝得以避免明朝覆亡的轨迹,原因恰是满清集团拒绝汉化,从而保留了满清党治的政治标识。清朝各方面(不仅仅是皇帝的表现)远远超过明朝,是不必争辩的事实。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原因是满清其实只是汉明中原的“名义宗主”,其“满洲人国”相当于中华的国(假如算是国的话)中之国。此满洲人国并非没有职责,本身索用也处于明朝惯例中的下限。两者因素结合,只要此两者没有被打破,清朝的政治基础就是稳固的。由此一点来看,满清执政体,以中央集权的标准而论,更接近于现代“总体党政治”,因此在其过渡到蒋毛总体党之间,北洋政府反而是例外。
鸦片战争影响的,就是满清执政体对汉华中原的“军事威望”这一条脚;基督教为主体的欧洲文明的传入,就损害了汉华中原孔儒传统的凝聚力;——>孔儒是汉华中原中原的政治纽带,也是交换于满清“最低限度约法”的习惯法保证。可以视为满清政治的第三条脚,但是实际效果比不上前两者,只是对“最低限统治”的契约保证。因此鸦片战争导致的威胁,对于满清统治体和汉华中原文化,可说是难兄难弟,这样就保有成了晚清汉官政治的崛起,效果相当于满清党正式向汉儒官僚集团扩容,寻求孔儒传统的24字正能量,交换对厘金等改革新政的容忍,突破轻徭薄税的习惯法。
晚清支持洋务运动的厘金新政,相当于盐政的强化,并向所有跨区贸易商品漫延,经济作用相当于朱习新政的“土地财政高房价,拉动经济增长”。自晚清开始试点,经北洋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大金融”,到蒋介石政权时达成正果:无限印钞票,强行收缴外汇硬通货!在政治上则是中华帝国,向欧洲国家学习了国家主义强财政的路子,而中华传统却比欧洲大陆,更缺乏对苛捐杂税的抑制。因此百年以来的中华社会,在国家主义的进步中渐渐衰落直到大饥荒,路径既然已经确定,结果也就不可避免。这一百年的“进步集权”显然习自欧洲而非美国,而非中华政府自创。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的150年,若言“中华文化守旧不变通”,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所谓“慈禧太后保守不变革”,明显就是造谣。当西方最成功的美国,还自我孤立于北美,自娱自乐时,连欧洲的马克思,也把繁荣强盛的美国当成是英国控制下的可怜殖民地,则希望东方的中国和日本等改革者,透过耀眼的英帝国的虚荣,看到资本主义的美国的真经,实属历史的奢望。中国自宋朝已经开始成熟的帝国观念,在鸦片战争以后透过有色眼镜看到的,也只是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不知道自已抱怨的(也是英帝国主张的)自由贸易,可能对中华社会自已的好处,结果实属必然。
《保守主义的潜台词:政府不能解决任何根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黄帝老子的大道无为”》
《(宣传≠政治)是互相证伪的冲突对象;(广告≠产品)是“成本,效益”的彼此牵制对象》
《钢穴外汇对西方媒体的投资,有财力把“围攻特朗普的西方左派”,全部变成洋五毛》
《钢穴外汇并购西方媒体的政治目的,是“宣传出口转内税,自制定制的洋五毛”》
《中华帝国简单进化史,中华政治并非顽固守旧;》
前一篇: “轻于道,重于术”是传统文化的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