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6 lines (23 loc) · 7.53 KB

甲午惨败中的替罪羊,掩盖了中华帝国传统文化的缺陷.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6 lines (23 loc) · 7.53 KB

甲午惨败中的替罪羊,掩盖了中华帝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4-09-25 19:58:59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48g.html

甲午惨败中的替罪羊,掩盖了中华帝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衷心爱戴着让自已惨败的举国体制,谓之“爱国”并神圣化的中国人,需要在甲午故事中找几个替罪羊,也树立几个悲情英雄,从而为传统的革命愤青,树立几个该当何种炮灰的样板。于是乎专业技术最为粗劣,舰艇保养最为低劣的邓世昌同志,因为将巡洋舰当成两千年前的冲撞船,而成为民族英雄。那位先于济远奔逃,却跑不过更快的第一游击队的经远,因为最后被环踢而死,林管带也成了第二英模。那位在丰岛海战中取得不可思议战绩的方伯谦,因为开着一条破船,专业船员也死了一大半的济远逃得性命,被砍去了脑袋。

ps:邓同志的致远,战前就已经被指水密门胶圈五年未换,早就全部失效;济远前炮是坏的,船员死了四分之一,不大可能还有战斗力

北洋舰队一仗以后就龟缩,困境与济远被勒令出战大东沟时的情况,大同小异:无论是舰只创损,还是专业船员的伤亡,都不是北洋舰队的后勤所能补充。管带承包舰只的勇营体制,在甲午战争中暴露出在海军上的不适用,也让习惯于同质化陆战的中国人,了解到现代海军,居然是一个技术性兵种。但是直到一百年后的中国,绝大部分军迷,仍然搞不清楚,诸如舰队,飞行员,坦克车组这些涉及可能有伤亡专业技术人员,如果在战争中伤亡而没有补充体系的话,将是何等的后果和战斗力的丧失?你见过甲午反思涉及此内容吗?

甲午的中等替罪羊是丁汝昌。丁汝昌当然不是海军专业人员,他是李鸿章在淮军的亲信,身份相当于今天的东海舰队党委书记兼政委。真正具备专业素质的司令是从英国聘请的琅威里。英国人当中国海军的司令,对于面子金贵的天朝,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只是中国自已具备专业水平的舰长都不多,遑论司令了。何况淮军勇营体制,将舰队看成是陆军开着船下海打水战的海战队,也不觉得有什么技术含量。当年曾国藩的湘军,不也是管带带着一群旱鸭子,开着小船舢板,打败了太平军的长江舰队吗?北洋体制很信任自已的胜利传统

ps:甲午战争中的军事细节是诱人的,但却会渐渐偏离根本,走到无关紧要的细节之中,因此就此打住

甲午的大型替罪羊是作为汉派官僚首领的李鸿章。但是汉派和李鸿章都反战。力主战争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将(好战=鹰派=爱国)的是当时没有掌握实权的满派官僚,特别是光绪帝身边的那几个帝师。从政治上可以更容易理解,在举国体制的政治游戏里,为什么没有掌握实权的笔杆子,总是最爱国。因为此等清流不用负担政治成本,不用为打败仗负责。被爱国挟持打的钓鱼岛战争,如果打胜了,那是因为清流的爱国鼓励;如果打败了,那是当权派无能、腐败、卖国,因此就成了清流内斗中推倒当权者,自已上位的大好机会。

可以看到,宋朝是这样,明朝是这样,清朝是这样,民国五四到蒋介石是这样,到了21世纪的中国,仍然是这样!所以甲午最大的替罪羊,就是平衡此两派矛盾的枢纽,史称慈禧太后的那拉氏。一直到今天为止,还在传说慈禧太后挪用了北洋舰队的海军军费,而在光绪帝座下传出此等谣言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已经承认那是他们自已造的谣。他们当时正在借甲午之败,为光绪亲政制造舆论。从清朝厘金推进国进民退的北洋政策的后果看,康梁作为帝党是否承认造谣都无关紧要,因为北洋将因军费短缺而挫败,是客观经济规律注定的

慈禧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强势崛起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没有慈禧就没有晚清,也没有晚清的洋务运动;没有了晚清的改革开放,当然也没有后来的北洋舰队。没有慈禧,光绪的维新也走不了多远,因为慈禧随后的改革步伐,远远超过光绪,而慈禧平衡满汉两族官僚关系的能力,远非光绪及其他任何满族权贵所能及。慈禧作为最大的替罪羊被妖魔化,掩盖了此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也将晚清从中国历史中几乎抹去了。同时被模糊的,还有明朝和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成,留下的只是道德口水的一地鸡毛。

晚清租界的租金和税收,和晚清牛皮最大的GDP

以国内厘金收入为支撑的洋务运动,承袭了国企的低效率,制造了国内市场极高的交易成本

晚清工商业被(厘金=交易成本=国进民退)扼死;晚清的财税改革,反腐败运动,高薪养廉聘请洋人当公务员

晚清和民国传统工业衰退,工业新格局形成和影响因素

晚清依赖厘金税的“财政改革”,决定晚清“短促中兴”的衰亡命运

日本改革开放政策,预兆了中国必定惨败的历史前景;

中国举国体制以爱国的名义,掩盖了“中央集权”令中国惨败的历史事实;

甲午惨败中的替罪羊,掩盖了中华帝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前一篇: 明治倒幕的武士阶层,转而坚持反对维新,《最后的武士》

后一篇: 日本战国等时期的阶级,及其奴隶制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