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马蒂亚森
孟加拉
大饥荒
民穷财尽
海上丝绸之路
国大党
管制
市场经济
目录: 现代国家社会史
时间: 2012-01-21 10:13:58
1943年第三次孟加拉大饥荒;
阿马蒂亚森量对了体温,号错了脉,开错了药;
孟加拉大饥荒是偶然的火星落到了民穷财尽的火药堆上;
阿马蒂亚森重点研究的1943年的第三次的孟加拉大饥荒,英印当局再次取得了不容否认的进步。死亡人数较第二次饥荒再次减小了三分之二,中肯估计死亡300万!这是英印当局自已和自已的纵比。如果是横比的话,此前几年的和平年月,斯大林同志饿死了三千多万刁民。又过了20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大约6000万小民送了终,再往后还有波尔布特,朝鲜……,可见英印的进步是经得起货比货的考验。
阿马蒂亚森对1943年的大饥荒的研究,除了原因和机理解释明显有错误以外,很难再有更权威和更详尽的资料了。这次大饥荒的原因,与前两次是大同小异。同样是由于英印土地包税和资助人制度,导致税收水平和土地集中程度过高,单纯依靠不定期的微薄工资的农业工人,既不能得到可靠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也不能从管制中的市场得到粮食供应,英印当局高税收、无福利、无保障!称之为市场化。
在此三因素夹击下,整个孟加拉的贫民阶层,其生存处于非常脆弱的平衡状态。即使是丰年岁月,印度农民的热量摄入也只有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二!南亚农民的病夫形象,一个个都是骨瘦如柴。联合国一天到晚为南撒哈拉的饥荒募捐,实际上印度农民的营养水平,比中部非洲的居民更差!——>这不是说1943年以前的水平,而是公元2000年的统计水平!是阿马蒂亚森的对比结果。
民穷财尽!饥荒的火药桶早就散开了,只等着老天爷从那里弹出一点火花!1943年的饥荒契机是日本人占领了缅甸的同时,孟加拉恰巧遭受了水灾。当粮食短缺的预期开始明确以后,爱尔兰饥荒曾经出现的埃芬商品现象开始出现了,(价格越涨,销量越大;爱尔兰饥荒时是土豆)。中产以上的人家开始为自已的饥荒备粮,战时管制中的孟加拉地方当局,开始为城市配给组织粮食储备。粮价暴涨!
更严重的是,日本人逼近印度,英印政府为免“资敌”,对各行各业实行了更严厉的管制措施,包括完全禁止渔船出海;渔民和造(木)船业工人全部失业。雪上加霜的是,孟加拉自1860年以后的农业工人,开始采用货币工资。但英印政府为了支付战时赤字,采用了卢布通货膨胀的政策,(类似蒋介石),将贫民最后一点保命积蓄化为乌有。如果政府再不履行危机管理的责任,饥荒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当孟加拉贫民因为英印当局几百年沉重税收民穷财尽,几乎失去了所有自救可能性时;英印政府,除维持对城市的配给以外,却没有及时组织对农村饥民的赈济!甚至在今天,连阿马蒂亚森也仍然把当时的饥荒的责任,归罪于“商人的屯积”!靠!如果有谁在预期饥荒时,有能力屯积,却不屯积粮食自救,那家伙一定是瑜伽练到家,可以埋在地底几年不吃东西的。
阿马蒂亚森用“人权大菜单”的形式,把饥荒归咎于“贫穷”(废话),穷人“交换的权利”“就业的权利”没有得到满足,“小型弱势政府权力不够”,实际上是隔靴搔痒,文过饰非。由于当时的孟加拉处于印度国大党的地方治理下,阿马蒂亚森完成《贫困与饥荒》一书时,正是印度社会主义建设最高潮时期,因此阿马蒂亚森是有政治倾向地,听错了脉,开错了药!
孟加拉大饥荒时穷人就业无门无钱买粮,是因为种姓结合英印当局强烈的Charter管制——>如果这还是“小型弱势政府”,那希特勒就是无政府主义了。孟加拉大饥荒时,尽管处于战争年月,印度各地(除了孟加拉)却是农业大丰收!印度不缺粮食!但是由于粮食运输管制,外地粮无法运进孟加拉灾区,需要战时管制委员会的审批。因此阿马蒂亚森指出,饥荒不是因为粮食不够,而是因为流通不够。
《孟加拉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富裕的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孟加拉;孟加拉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迅速衰落》
《富裕的孟加拉无法抵御穆斯林骑兵的进逼;印度地形气侯阻止大型集权国家的形成;英国征服全不费功夫》
《孟加拉关税不是孟加拉纺织业衰落的原因;英国行政垄断孟加拉出口市场,是孟加拉衰落的根本原因》
《英国对孟加拉输欧洲纺织品的进口替代;英国集中了全世界的纺织业市场,促成了工业革命》
《当政府致力本身利益最大化时!竭泽而渔的税收+包税人资助=史无前例的土地兼并=大饥荒》
《高税收代价转移到穷人身上;高税收无福利的竭泽而渔,英印社会生命链条非常脆弱》
《国家民族之间的私有制,就是彼此主权的独立;没有主权的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
《1943年第三次孟加拉大饥荒;阿马蒂亚森量对了体温,号错了脉,开错了药;
孟加拉大饥荒是偶然的火星落到了民穷财尽的火药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