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蒋介石
中日战争
弱国无外交
中华帝国
近代史
妥协
谈判
好战
民族主义
文化
目录: 传统文化国民劣根性
时间: 2011-01-13 21:19:43
中日战争日本打有限战争,中国打超限战争;
什么叫“弱国无外交”?——>强大时不讲妥协,弱小时不懂得外交**
**http://cid-36d976e82bb7123d.spaces.live.com/blog/cns!36D976E82BB7123D!2308.entry?&_c02_vws=1
如果日本不是向美国宣战,中国不能收回东北(满洲);如果日本不是向美国再宣战,大概中国也不可能收回钓鱼岛。中日两国的战争最被战胜国忽略的教训就在于,日本就象腓德烈大帝要夺取西里西亚一样,打的是一场有限的战争,包括袭击珍珠港在内,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达成永久占有满洲,实现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毛主义日本帝国的闭关锁国的理想而奋斗。
而中国方面就象要夺回西里西亚,还要重振神圣罗马帝国神威成为欧洲霸主的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丽莎一样,打的是一场无限战争,夺取东北权益,只不过是中华帝国强势崛起中的一个垫脚石。如果不是美国强烈干预了东亚事务,或者说如果美国象当年的英国和彼得三世一样,坐视腓特烈的有限战争做大了普鲁士,那么日本实际上已经全面赢得中日战争了——>日本本来就没打算全面征服中国。
(东北/满洲)这一块新出现在东亚利益版图上的大蛋糕,在日本人看来,是在清朝放弃的蛮荒上,在日本人的手中做大,又从俄国人的手中夺回来的土地;有着日本大量的投资和巨大的现实利益,是日本自力更生的根本依恃所在,日本帝国也确实有实力保护这些利益,而且在东亚是占尽优势,凭什么让中国民族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就全拿走呢?恐怕这就是日本人对中日战争的理解。
如果没有东北这一块新蛋糕,晚清向民国的过渡可能会平稳得多,大概也不致于闹出个万年第一的军事天才毛上帝。东北是明朝没有占领的的,被后金完全吃掉的,是清朝保有的,的确是在日本和俄国的管理下成为东亚的重工业中心(不亚于日本本土)。但中华帝国文化是将“我们的成吉思汗打到多瑙河”都可以算作中国领土的,近在身边的汉族优势地区,又是这么大的蛋糕,怎么能让日本占便宜呢?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缺乏契约观念的文化,将妥协视同投降,就是缺乏契约观念的表现。反映在国与国的事务上,就是有战争无外交。打了败仗就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优势时就“夷夏之防,非我种类其心必异”,不知深浅时就说“关键问题统统不容谈判,打了再说”,至于打不打得赢?打不赢怎么办?打了再说啦!反正全中国一直就是动员状态,——>这才是中国对外文化的本色!
别看中国帝国文化打败仗时,老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歌颂不能妥协的传统美德时老说“弱国无外交”,实际上中国是强大时不讲妥协,弱小时不懂得外交。除了打仗还是嚷嚷着打仗,打到弱国无外交为止!所谓中国从来没有侵略过别的国家,准确的说法是中国自宋朝起自古极少(如果不是说从来的话)打过胜仗,中国其实是近代世界史上最好战的国家之一;遗憾的是战绩比意大利还“热爱和平”!
好战而不知战,从来不知何以战,乃是中华帝国文化的傻逼霸权主义的特色。老祖宗教导“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下兵攻城”,早在宋朝兵法最盛行的时侯,就已经把“兵凶战危”的古老教导,扔到看爪哇国去了。所以中日战争之间的是是非非,如果是从谁侵略谁的道德上评价,那是战胜国说了算;如果是从政治外交的常识上看,日本是50分,蒋介石是25分!
《中国近代史的“危机预期+政治响应”;中国文化对危机从来不会“警惕不够”,永远是“反应过度”》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给自足的长城”政策惨败!“强化闭关锁国而自力更生”失败的模式》
《百日维新是百日闹剧;百日闹剧后帝后两党的内斗,义和团和袁世凯的摇摆;老愤青慈禧的“妙计”》
《八国联军被动卷入“侵华”;北洋政治保住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特权地位;东南互保-联省自治》
《辛亥革命和孙国父的历史地位无足轻重;蒋介石继续了(李鸿章+孙中山)的历史大包袱和中日战争》
《“联省自治”和中央集权一丘之貉;中央集权必定导致军阀混战,军阀混战必定导致中央集权》
《大清国四百年“卖北安南”的根本国策;谭嗣同同学泄漏国家机密还站错了队》
《大清朝的衰败是全球市场化后,传统中华帝国遭受的米塞斯的诅咒;后进文明“受害者情结”不可取》
《北方沦入俄国的必然性;甲午战争争夺朝鲜,中日战争争夺东北;东北是19世纪初出现在东亚“新生蛋糕”》
《蒋日两国为争夺东北利益同归于尽;满州民族和政治构成概况“三大国民族”的结局》
《日本滋长极端主义;五四青年过高的期望,徐树铮收复外蒙一场空!五四国家主义中蒋介石的回旋余地很小》
《日本侵华目的是伪满洲附庸国;蒋介石的执政合法性在于绝不停战;》
后一篇:俾斯麦的策略和李鸿章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