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法律
君权
方博
交易成本
官僚
民权
民主
人权
自由
自治
宪政
法治
法制
文化
目录: 自由民主宪政通往奴役之路
时间: 2009-09-18 11:15:24
现实政治阶层君权官权民权三方博羿中的二对一
民主的本质是经人民授权后的集权,也就是执政的合法化集权。官权的本质,只不过是君权雇佣的利益集团,对于民权利益是特权侵蚀体,对于君权则是负担。君主立宪的本质,就是君权直接与民权作契约利益交换,消除了整个官僚集团的社会负担。官僚特权利益体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是因为我们假设君权所有者是“开明推进民主宪政”倾向的。
反之,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君权的倾向是强化君权呢?假如君权所有者不打算改革,那么交易成本理论会给出什么结论?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假设,明朝政治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原因就在于领导层不打算改革,而文官系统构成的特权利益最大化,即所谓的党内民主,以国进民退的形式,令整个明朝的经济,在内需萎缩的过程中彻底灭亡。这也就是公有制社会的不二结局!如果说明朝涉及到官权与君权的利益争夺而君权有所旁落,那么,秦朝和清朝的灭亡,则已经用事实回答了这个结局。
回在君权,官权和民权的三方博羿中,如果君权不愿意改革;那么,君权就必须经营起不愿意改革的君权。此时,君权可选的路不多,要么是加大成本投入“雇佣官权”,从而加速君权的破产;要么,就是同时与官权与民权为敌。此时,官权由于失去了君权的授权,“官本无私”,官就不是官,官与民就合而为一了。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十月革命,或者苏东巨变的一刻,代表官权的大部分干部和武装力量,清一色站在了民权的一边,君权也就寿终正寝。
<权力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已经初步解释了整个君权经营的流程,以及维护君权不破产,同样需要服从经济规律的收益必须大于成本的效益限定,否则君权破产,最起码也要改朝换代。在因为缺乏法制法治的民主环境而不得不以人治的方式,而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时,所以的成本投入,经过中间的官僚体系衰减;变成收益后,再遭受官僚体系的衰减,最终,无论君权是否雄才大略,除了养肥一大帮子政府食利的寄生虫体制内成员以外,效果与“由上而下销售民主”的仁君,都是一样的鸟结果:破产!
试图通过强化监管减少中间官僚层的腐败的努力,将受制于剪刀差行政监管无法减少腐败损失的限制,结果,无论人民是否在这个循环赢得解放,当前皇朝必然覆灭!这正是明朝、清朝、沙俄、苏联等社会已经发生的一切,和也许正在今天中国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的经济学背景。由此再重温,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所谓的休克疗法,停止供应整个官僚体系,在受到中苏等国官僚集团的百般辱骂,事实上却拯救了整个俄罗斯民族;更是拯救了整个苏联原有特权者的家庭和生命财产!
进一步,从君权经营权力的角度,当一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过高时,权力资源投入产比效益下降,就会令君权从主权边界上后退。效果类似于一家公司效益下降时,不断出售资产维持收支平衡。所以一个君权帝国,肯定是一个“卖国”的政权,也肯定是一个内敛的政权。在帝国初期,作为行政效率组成部分的特权阶层没有成长起来,这时的行政效率比较高,交易成本比较低,社会资源又集中在央权的手中,这些帝国通常会出现短期的激动人心的膨胀,然后就是漫长的亏损过程,直到灭亡!从秦朝到毛朝,再到今天包括边疆地区仿佛是四面楚歌式的此起彼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央权政治在300万适农区中挣扎的历史逻辑脉动,并没有停息的迹象。
在社会权益三方博羿中,由于价值产出于民权,因此君权与官权的联合是不稳定的。除非通过仇富牛二义工的帮助瓦解了民权,否则君权与官权二对一于民权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君权必须依赖于行政技术层面的官僚阶层,因此君权也不会为“反官而反官”,而期望通过〈强化监管令官僚层〉可用。但仍然是不稳定的结构,最终君权与民权联合对付官权,就构成君主立宪。官权利益则会利用民权的利益意识,很革命地鼓励民权仇君颠覆君权,如果成功则改朝换代,对民众并无好处;如果君权完全不打算〈推行由上而下的改革〉,官就成了民,官民相联对抗君权,就构成了共和革命了。
民主和国民自治利益的尊重强化统一因为涉及到“如何实现统一”的敏感话题而被禁于新浪,似乎是舆论管理层并不希望中国能够统一似的。该文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经营统一”也是一种业务;如果不尊重国民的利益,那么,单方面取消国民统一议价权就会增大“暴力统一的成本”而形成的剪刀差,国家当然就最终会在“经营统一”的业务崩溃中分裂了。国家是国民人权即民权的集约权力的结果,所谓民主之与民约法,无非是就事关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尊重国民的利益议价权,而保证构成“国家法制”的的人权交易的社会效益而已。
《尊重人权地方自治权促进民族团结》(新浪精华:宁要父母“威信”,不要孩子本身)
后一篇:农村包围城市只是信仰中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