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24
跨考初试362复试231经验贴byPinkman
我的情况:2018考研,测绘工程跨考,本科并没有什么相关的比赛经历。初试总分362,数学95,政治69,英语73,专业课125。复试成绩231,总成绩学硕排名第二,总排第三。
考研的话,数学很重要,但是我数学考得不太好。我当时是在暑假前看了看数学课本,到暑假前应该是把高数书和线代书都看完了的,看的很快,就是把书上讲的那些定义定理例题都过一遍,没有做课后习题(有时间的话可以做一做)。然后基本上看全书第一遍看了一个暑假,刷全书第一遍还是很痛苦的,很多题目不会做也看不懂答案,先跳过,等第二遍做的时候就好一些了。暑假的时候还有听张宇强化班的课,我后来冲刺的时候才认识杨超,感觉杨超讲课很不错,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我早点认识杨超,一定全程都跟他了的。全书做完后暑假也快结束了,就做了做660,660上面题目比较难,做得时候错很多,但是做完题目看答案,感觉收获挺大的,缺憾就是只把660看了一遍,很多东西没有消化,该把经典的题目再看看的。660做完之后就开始看全书的第二遍了,第二遍就很仔细的看了,因为没时间看第三遍了,第二遍的时候把不会的题目都抄下来,反复看看。看完第二遍就可以做历年真题了,我是买了张宇的31年真题和另外有近十年的真题,近十年真题里面答案给的比较详细,知识点都有。考前各位名师都会出模拟卷,我做了做张宇八套卷,做得都不太好,还是把真题多看看吧,19年应该题目会比较基础,锻炼锻炼做题能力,整理好做各类题目的方法。
英语在暑假前我把朱伟的恋练有词听完了,还在一个软件(欧陆词典)上又背了一遍单词,暑假的时候就每天看看英语的真题,英语复习主要还是真题的,把真题做过两遍,做第二遍时候有很多答案记住了,尽量多在文章中学吧,看文章看仔细一点,把每句话每个单词都搞懂就差不多了。
政治是在暑假开学后才开始复习的,开学之后每天花1-2小时看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每天看一章然后做一下1000题,前期主要就是搞选择题,选择题知识点太多,基本拉分也在选择题,差不多把精讲精练看完,1000题也做完(1000题我做了两遍的)估计到了考前1个月左右吧(我有点记不清了)就可以开始准备大题了,主要就是看看各大机构老师预测的情况,其实各大名师预测的都很准,认准一个老师(我当时跟的是徐涛),使劲背就好了,政治拉不开差距,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去准备,考试前好好背一背就好了,等考试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东西你都背过。
今年南大的845考得比去年简单很多,对于专业课的复习,主要还是要多看推荐教材和王道。我是跨考,本科只学过很少(课真的很水,自己也没学)的数据结构,C语言,计网。在暑假前我对照着视频看完了计算机系统基础,然后暑假开始就开始看数据结构的书,大概一天看个30页吧,基本是把书上的代码思想都掌握一下,如果遇到特别复杂的代码就先跳过吧,看不懂也没办法,一般很复杂的也不会用到。数据结构看完就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我的顺序有点不对,感觉好一点的顺序应该是先看数据结构,然后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最后是操作系统。课本一遍过完后(同样没有做课后习题,推荐有时间的挑着做一些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课后习题),就开始看王道。王道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都是要重点看的,另外一本组成原理不需要看,前三本,最少看两遍吧,我都看了两遍,同样,系统基础配套的习题集,也是两遍。注意南大推荐教材里面计网是没有讲到物理层的,所以我物理层那章我就没有做,也没有考过。等到这些题目都看过两遍之后(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翻课本),专业课掌握得也就差不多了。这时候就可以做一做往年的408真题(除了计组,其它还是可以做一做的),以及以往的期末考试题(期末题也很重要,对于有答案的仔细看看吧)。做题前最好确保正在做的题目是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题目做完意义不大(当然除了845真题,真题参考价值还是很大的,最好真题每道题目背后知识点都搞懂,做完后和群里人对对答案)。然后就是算法那门课了,我暑假时候在哔哩哔哩上面看了MIT的算法公开课(挺长的,没时间的话,不看也可以),之后仔细看了看黄宇老师的那本算法书,并没有看推荐教材,英文看起来太费劲。黄宇老师那本用来学习很不错的,不过今年考的算法题目上面好像没有,都是凭积累吧,主要还是掌握算法思想,对于以后研究生的学习和找工作都很重要。 初试前不需要看复试的科目。除非真的无聊没事干,不然的话,等初试完三个月认真准备复试,完全是来得及的。
刚复试完没多久,可以说说题目(不过大佬们回忆的很不错了,我这里有些多余了,看过的可以跳过)。机试的话,两个小时三道题,一定要提前用一下OJ系统,比如牛客网,或者说杭电OJ之类的,推荐牛客网,有一些高校机试的题目(我做到了一道很接近原题的,比较幸运了)。第一道题目是给了树的高度和一棵完全树的先序遍历,让你输出中序遍历结果,挺简单的递归(我就这道题目过了所有样例),第二道题目是广度优先搜索,因为我之前没实现过,不知道截枝,导致很多样例超过空间限制,不知道能拿几分,第三道题目是最长子序列,很简单的动态规划,初试准备过,但是我在实现的时候一开2000*2000的数组就不能运行,实在没办法(后来才知道,要开全局的,我也是菜的可以),我写了个递归的,只通过了两组数据。南大的机试是按点给分的,一题都有十个测试点,满分300分,三道题目我一共拿了150。这只是初步的分数,老师应该会再仔细看大家的代码来给分,因为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人都是零分的。笔试的话,我做下来感觉还好。编译考得比较常规,大部分是送分题,只要看过课本,做过课后习题,应该都挺容易做出来(编译的书,看到回填那里就好了);离散可能考得比较难吧,好多人出来说考得不好。今年离散题目(题目顺序可能不对,按记忆说的):第一题是证明N*N与R等势,屈书函数章节正文里面的内容,第二题是一个图的计算题,有4个顶点的完全有向图,求A->A回路长度为6的路径数,也是屈书正文有的内容(邻接矩阵相乘的定理)。第三题证明是运用拉格朗日定理,分有限和无限的情况(无限我不会证明),第四题是证明凯特林数,屈书上非降路径那里的内容,就是入栈出栈然后一一对应。第五题是证明连通图中生成树的个数等于收缩边e后生成树的个数+删除边e生成树的个数,我是把生成树分两种,包含边e和不包含边e的情况,然后讨论,第六题证明竞赛图存在哈密顿通路,数学归纳法和最长路径法写的。不得不说,离散数学对于跨考的来说,真的很难,内容又多,从这次笔试看出,离散数学一定要重点看屈书,把课后题目里面的证明题都做一下,差不多就这样吧。面试的话,今年都不需要自我介绍,我被问到的英语问题是为什么考计算机,还挺简单的。主要就好好准备准备自己的项目吧(包括跨专业的,课程设计之类的也ok),老师可能会一直追问你,想了解你本科做了什么,还有是对于跨专业的,需要准备一下将你本科的专业与CS结合起来,考虑一下会用到的技术及可能性。
- 什么时候联系导师? 其实联系导师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的,主要是先让老师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正在向着成为他的学生而努力,如果目标明确,那么确实越早联系越好,我有个学长是在初试前联系的。大部分人的话,基本知道初试成绩就可以联系了,南大有很好的一点是,很多研究组老师和学生的信息都在上面,很方便的可以找到,据我了解有些学校是什么都没有的。我是知道初试成绩后联系的导师,就直接给他发邮件,他很快也回复了,说会给我留一个名额,老师人都是很不错的。
- 要注意建立起知识框架。把书整体都看过一两遍以后,一定要建立起知识框架,找到各节的联系与各章的联系,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一门课。
- 要注意做数学和英语真题时,把最少近3年的题目留到考前卡时间做,模拟考场找找感觉。
- 好的研友也蛮重要的,我大概在暑假的时候在群里讨论问题,有些不懂的和个别人私下讨论,交流后感觉人挺不错,我们三个人拉了个讨论组,大家整天在里面讨论题目(每次总能碰到原题,默写),还是很开心的,大家最后结果也都不错。
希望各位都能金榜题名,加油!~
欢迎贡献关于考研南大CS的各类经验帖(包括专业课英语数学政治,考研感悟,心路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