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投资投机经济危机
时间: 2015-07-29 21:32:48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tk3.html
淘金业形态中的炒房业中的获利组织和群体
中国的炒房业,具有与其他各行各业大同小异的,与股市如此一辄的“淘金业形态”。在它的行业景气周期未终了以前,它在帐面上制造着貌似惊人的贫富差距的时侯,也塑造着逢买必赚的神话。房市与股市,在这点上全无不同,而当它景气周期结束时,就呈现出“七输二平一赚”的比例。总体亏损的比例,大致上是一个与各国闭环经济体,这个“系统”之中市场经济去特权化的程度,正相关。在美国这样更接近于市场经济的体系中,每一个牛熊景气周期结束后,赚钱的人大概是多数;而在中国这样的经济体中,各行各业中亏损的,都是多数。
真正从房地产中获得利益的群体,不是在房地产中勒紧腰带的开发商和房奴们,——>景气周期结束后,开发商是杠杆比例最高,如果不能清仓,就是死得最惨的群体;但是今天他们却被视为土豪巨富的代表,左棍派还指望着在开发商富豪的身上抽油“再分配财富”呢!——>而是为房地产业“卖水”的周边服务行业。比方说装修业,家具业,水泥业,钢筋业,中介业(相当于股市中的股神,代客理财之类),(后两者只是由房地产市场,减轻了它们的亏损),这就是所谓的“拉动了许多行业”,不过最大的利益和问题都在金融业;它在表面上赚了房地产业最大利润。
金融业是向炒房炒地业——>房地产业的真实性质,就是炒房炒地业,——>“卖水”的商业中,利益最大的行业。对于开发商来说,无论是买地还是卖房,都离不开金融业的贷款。任志强声称房地产业“毛利不高”并非说谎,他只不过是掩盖了房地产业大约上百倍高杠杆的内情,因此即便5%的毛利,也将意味着五倍的暴利,——>如果真是市场经济的话,这不要紧,因为它将意味着杠杆客般的“套牢,清仓”的风险,——>而卖房(即房奴买房)也同样依靠着银行贷款的杠杆,房贷按揭也一直是银行贷款中自以为是高质量的部分资产。只不过,真的那么安全吗?
银行业的在剔除房贷中坏帐的可能(即不考虑本金的安全),仅仅就按揭还款中提取的利息(同时摊销着分期的本金),在此基础上直接将利息作为收入,减去向存款支付的利息,就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这种中国特色的银行会计口径,并不仅仅适用于房地产业,也同样适用于国有银行,向国企提供(实际上不用还的)政策贷款时,不考虑本金,只从利息上算利润。它或能从西方(特别是日本)找到某种“国际惯例”(并不意味着它合理),但是人家的政府和议会,可不会象中华帝国的政府和央妈那样,担保着贷款本金的坏帐风险!
所以中华帝国的银行业,一面是业绩似乎优良(不考虑贷款本金的坏帐和损失)的蓝筹股,在炒房业上就表现为赚大钱的“卖水”所得,每年大约是几千亿的收入,——>多乎哉?不多也!——>但是另一面却是数以十万亿计的企业(主要是给国企)的贷款和“地方财政债券”,它们的本金永远收不回来;房地产业本身,也意味着它在贷给开发商的买地和贷给购房者的按揭,两者都将在本行业景气逆转后,面临着不可抗拒的坏帐形成,(银行声称用“景气时期两倍的坏帐准备,已经化解了萧条时的全部坏帐风险”),这将意味着业绩极差。
所以中华帝国的银行业,实际上是与炒房炒地业结合在一起的,一条绳子上的蚱蜢。任志强说“房价跌,银行先死”,绝无半点恐吓的成分。与股灾中爆仓的杠杆客相比,杠杆客还有自已的本金陪同牺牲,地产商本来就是赤条条的空手套白狼,所以房价跌,死的全是银行自已的钱。银行实际上是完全自已出的钱,支付了地产商的利润,然后把自已出的一部分钱,算是利息的收入,然后忘记了本金的损失,然后在会计手脚上,做成“蓝筹”样子。因此结合银行业后的房地产业,仍然是淘金业形态,真正从中获得的卖水者,乃是卖地的政府。
ps:全国房贷余额(包括二手房)大约10万亿,但是全国买地贷款的余额,超过二十万亿!后者是前者的2-3倍,您是否发现其中的meanings?
《国企高企的是公仆的实际收入,同时是纳税人的巨额债务,国企没有可供提取的财富》
《社会主义的中国贱民,只要还想自食其力,从事任业行业都是“赌”;股民赌一时金钱;炒房客赌一辈子套牢》
《“房地产刚需”宣传中的概念偷换:城市化urbanization不是“人口集中化”,城市规模效益受边际限制》
《淘金业形态中的炒房业中的获利组织和群体》
前一篇: 从实体经济淘金业化的艰难,理解指责“股民投机”的政治深意;
后一篇: 中国房地产业同样是“淘金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