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实体(均衡)政治学
时间: 2015-10-17 21:52:05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z8x.html
凯恩斯主义是印钞票,但“印钞票”不全是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市场经济+印钞票==虚拟经济=损害市场经济);
虚拟经济提高了“印钞票,补贴亏损行业”的渠道的效益;
凯恩斯主义总是对应着机构化,即便是消费券和私有化券;
凯恩斯主义是对夕阳行业的补贴,凯恩斯主义也对应着股市的机构化,这点在全世界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原始的凯恩斯主义,会直接将钱印给政府(如毛国,蒋国),或者直接(通过银行)交给夕阳行业(如魏玛德国,南美洲国家),这样就不需要股市了,——>这是张化桥等人主张的“改革”吗?——>补贴效益是非常差的,以至于印钞票的这头,已经需要论斤花钞票去定面包的期货(现货卖光了),那头的政府还不够直接开支,或者企业照样不能维持。注意这里的概念**,“补贴效益”不是“补贴得到的效益**”,恐怕是导致张化桥等人迷糊的概念。
一般语境中,会将没有股市等市场经济渠道的凯恩斯主义,直接就称为“政府印钞票”,或者换个好听点的名词,会叫“政府积极财政”“金元券,货币改革”之类,难听点叫“庸俗的凯恩斯主义”。如果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是对的话,魏玛德国和中华蒋国,以及南美洲各国年均100%以上“积极的通货膨胀”,老早就把这些后进社会,拉动得比美国还发达。因为无论庸俗不庸俗,钞票是切实流进了市场,而且丝毫没有茅于轼在指责限购时所称的“限制了购买sth“,只不过是“卖sth”的不肯接受这些钞票,就把sth卖给持币者而已,侵犯了谁的人权?
因此一般所称的凯恩斯主义,指政府(货币局)印的钞票,经过央行再经过商业银行,通过股市和公开市场操作,——>此两者其实逻辑等义,都是印钞票出来买质押品/有价证券;因此可以理解最新的银行政策,——>首先流入虚拟市场之中,然后再流入实体经济。所以凯恩斯主义的钞票,一定先通过(通常总是某种金融特权,即便是美国的华尔街)的垄断机构,导致某种虚拟凭证交易市场的暴涨,——>此即虚拟经济,近来常被称为“池子”,——>然后再通过获利者钞票,进入实体经济之中消费。因此凯恩斯主义等价于机构化,过程已然如此。
有些人基于对凯恩斯主义的信仰,试图找“另一种过程”以绕过“凯恩斯主义=机构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文化国家中非常普遍,是谷物法等特殊利益集团的习惯性思维:“回避根本矛盾,从旁门左道中试图打补丁”;典型如中华帝国的“中体西用,洋为中用”(回避根本体制的改革),“诡道,厚黑学,成功学,兵不厌诈”(回避战争的根本意义),——>当他们试图回避凯恩斯主义背景中的公有制传统时,就会想到“把新钞票直接发到小民手中,不就是最好的凯恩斯主义”?显然很符合民粹进步愿望,但却是徒劳的。
直接将新钞票发到国民消费者手上,即消费券,是魏玛德国和南美洲(几乎所有国家)都使用过的办法,其实也是毛帝国时期用得最多的办法(记得粮票等只用于特定消费用途的可交换票据吗?),结果没有克服通货膨胀,同样因为票据的交换(不同人对消费品有不同的刚需)而导致了相当于机构化的“交易富商”出现,——>要谢谢这些机构化,不然,那些票据就会变成废纸,——>将新钞票直接发到国民手中,只能用于国企改革(似乎不会导致物价上涨吧?),案例就是俄罗斯改革时期的私有化券,结果同样是通过倒爷中转,重新变成寡头经济。
凯恩斯主义与机构化的等价,并不因为其过程,而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本身就是政府权力的作为,必定导致政府权力的膨胀,无论政府直接设立机构操纵市场,还是政府权力通过(寻租代理=机构),结果都是机构化。因此只要试图保持国民经济中的公有制元素,国家财政及相关政策就不能不补贴之;较之中古国家直接建立国企或操纵价格之类的政治手段,凯恩斯主义货币渠道显然是近代化的进步。凯恩斯主义对公有制成分(几乎必定是夕阳行业)的补贴,通过股市等虚拟经济渠道,是现代的进步。轨迹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能改变机构化的结果和等价。
《系统论对抽象的限定:奥卡姆剃刀的“简单化表述法则”,指数期货投资者“总能找到对手盘”的错觉》
《经验模型的伪科学性,不会因为量化和数学滥用而改变;实体模型的先验》
《导致机构做空偏好的根本原因:国企机构的国企股仓位过高,不会因为指数期货存废而改变》
《A股机构做空的偏好和能力,因为中国经济的公有制背景;导致国有机构的高仓位》
《凯恩斯主义令实体模型复杂化,进步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奖新擂主“阿格斯.迪顿”》
《股市起着提高政治补贴夕阳产业的效益的作用,中国股市提高了政治补贴国企的渠道效益》
《凯恩斯主义是印钞票,但“印钞票”不全是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市场经济+印钞票==虚拟经济=损害市场经济);
虚拟经济提高了“印钞票,补贴亏损行业”的渠道的效益;
凯恩斯主义总是对应着机构化,即便是消费券和私有化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