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悲剧史
时间: 2014-11-08 20:50:36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v7vj.html
凯恩斯主义粉碎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黄金时机!
朱镕基景气末期,是深化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的黄金时机;
朱镕基同志忽然改革开倒车,导致公务员持续加薪所必须的国进民退;
朱镕基同志布置下,市场经济改革,被偷换成了“凯恩斯主义下的土地财政”
朱镕基景气的末期,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黄金时机!真实的国民经济指标正在全面的改善中,就业增加,平均收入增加,进出口全部好转,外汇储备开始花不完;放开物价管制后的“通货膨胀”正在下降,或者说“价格休克”后的阵痛已基本消失;国企越来越艰难——>这是好事!公务员真实收入与体制外的高收入群体接近,下海跳槽增加,公务员追随计划经济的积极性正在下降,——>这也是好事;——>可以预期,只要继续“政府不管”,越来越艰难的国企和公务员,就会渐渐离职,加入到渐渐增加的体制外就业和收入增加中。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朱镕基景气时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不是钞票供应的增加;而是赵紫阳复苏时期的价格管制,大大超过了当时似乎谨慎的钞票供应;因此在朱镕基执政时,需要渐渐放开被管制中价格,价格就会因为已经大大供应的货币而反弹,这叫“价格休克,放开价格”。苏联崩溃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其中一部分“休克”就是此类,价格暴涨一般在一百倍!但不是真正货币意义的通货膨胀,而是长期计划经济价格管制放开后的“价格休克”。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货币总是过多的,因此即便视为通货膨胀,也不是凯恩斯主义。
目前李阿强名下的改革,也开始出现了“监管,管制,价格管制”的手段,却把放开实际上是包税项目的房地产,甚至促进“房地产消费”,视为振兴手段;归纳起来就是“一边加税,一边加强管制,同时制造政治GDP”,后果恐怕就不仅仅是“李阿强萧条”,而是《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前戏了。到底是朱镕基同志背后某种势力,举着“国企困难,公务员加薪”旗帜施压,还是朱镕基同志只不过是投机于市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分子,正当朱镕基景气可能将中国直接推动越过中等发达陷阱时,正是朱镕基同志自已!导演了政策向后转!
朱镕基同志的回忆录,明明白白留下了朱镕基景气末期,开始布置的凯恩斯主义,土地财政,补贴国企,强化国企在“国计民生”中的垄断;经济学上的政治含义,就是对刚刚初生才十年(不含邓小平复苏时期的萌芽)的中国市场经济“割羊毛”,——>给国民加税!给国企和公务员,加薪!凯恩斯主义土地财政的真金白银,国企垄断着市场敲骨吸髓的压榨,让这些公仆阶级过上去从前想也想不到的好日子,也开始鄙视起体制外正在被他们残酷剥削着的贱民,开始觉得“体面了”!更以无比贪婪杂拌着强烈自信,更加激励地敲骨吸髓!
朱镕基景气末期开始布置的凯恩斯主义为主体的国进民退、公务员加薪的“改革”,令中国整个市场经济进程向后转,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着前功尽弃的危险。朱镕基同志的布置都到底是由温家宝先生执行,还是被温家宝同志所接受,总之在在温家宝执政名下时,因为对市场经济割羊毛,宰肥猪而在不知不觉中的“改革”——>改革?当其时的公务员阶级,还打算改革?恐怕只有多少看到真实帐面亏空的温家宝先生(按不完全的信息,似乎也包括了朱镕基同志本人) ,——>已经因为市场枯竭后的保税运动,无可避免地变成国进民退!
朱镕基同志布置的(事实后果是)国进民退,本意可能是“让体制内的同志们,过上几天剥削纳税人的好日子”,或者是为平息一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事实效果却是,不但激化了整个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仇恨政府的情绪,而且还激化了本来被视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那些早前被下岗和主动下海的工人,眼红地发现以前同事在“改革”中不停加薪,赚足了油水!已经有了足够鄙视落难兄弟的体面了!这些下岗和和下海的特权工人阶级,一时间以受难者地身份,普遍进化出毛狗的革命:“毛主席啊,你死到那里去啦!”
《日本和中国GDP奇迹模式的局限性,中国从日本模式蜕化为国进民退》
《中国和日本都不肯承认错误,都用加重危机的错误,试图维持旧的增长模工》
《“劳动创造产值”一般成立,新中国经济史中的“产值”一般指政治泡沫》
《日本模式在中国的几个阶段:邓小平复苏,朱镕基景气,温家宝滞胀,……;》
《凯恩斯主义粉碎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黄金时机!
朱镕基景气末期,是深化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的黄金时机;
朱镕基同志忽然开倒车,导致公务员持续加薪所必须的国进民退;
市场经济改革,被偷换成了“凯恩斯主义下的土地财政》
前一篇: 西方社会主流左倾,形成“反企业私有=进步观念”的传统共识
后一篇: 日本模式在中国的几个阶段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