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宣传
政策
折腾
实名制
改革
文化
目录: 马克思主义和计划经济
时间: 2013-01-07 20:05:29
被积极宣传的政策,常常是没经认真考虑的;
实名制强迫“民主”与“民粹”联合起来闹革命;
不成熟的政策被“宣传导向”,严重降低了公信力;
对实名制的麻木说明中国公众仍缺乏人权意识;
互联网新法之所“实名制”,其法理上唯一说得通的依据,就是文字狱。其政治效果则是严重恶化了执政者和改革者的合法性,不但促进甚至制造了革命,执政者“改革”中必然存在的错误,也让革命的动乱,变成高概率的未来。该立法尽管想到通过“人大”橡皮图章,在表面上增加其合法性,并习惯性地通过媒体作舆论准备,但是非常显见地,只是反映了执政者的焦虑和恐惧,由此产生的“监管社会”的权力滥用的渴望,被官方御用文人和宣传机器,大张旗鼓地诱导于官媒与网络之间的政策,一如以往地没有被认真研讨过。
这些官方轻率拍脑袋的所谓“改革新政”,同样可以广泛地见于如郭树清在股市中的,显然是非常外行的胡乱折腾。实际也可见于对官媒炒作食品安全竭斯底里,以及政治信仰集团炒作转基因,以及民粹利益集团炒作“反户籍制度”,明明是不合理的上访制度(本应废弃)也被炒作成“截访”,如此这般的明明是倒行逆施的民粹反攻倒算,政府方面反而显得缩手缩脚,不敢从“人权,自治,自理,受害者举证”这些资本主义最基本的法理条件上,据理力争!在据理力争之中,让民众理解私有制民主法治的ABC!仅仅是息事宁人。
控制互联网,收紧言论自由,大体上包含了回避现实改革中的矛盾,如对于民粹逆流作掩耳盗铃的驼鸟政策;在推进中又变成了为文字狱作准备的实名制。但是以咱国官员都是科举事业的标准化教育产品,精于政治权斗,疏于专业业务的客观条件,无论上层大概是比较模糊的指导的本意如何,经过复杂的政治哲学解译传达后,到了如宣传部长之类的实操层面上,都会变得面目全非。上头越郑重其事,下头越是发神经,监管战线如同背后跟着督战队,与其求证对不对,不如先自证烂漫一片忠心。上头如何纠正时,方可见真实用意。
实名制这类被积极宣传的政策,常常是没有经过仔细研究的,反而把政策部门绑上进退两难之境。公信力就是这样一点点丧失殆尽,不得不求助于镇压,进一步加速了政治的动摇和革命来临。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是从任何政治利益角度,实名制这类互联网的监管手段,都没有任何实际好处,而无论政治烟幕腾挪得如何博大精深。反而向民众证明,凡是官方的学者,都是不可信的,强词夺理者肯定是偷换了什么概念!官方衔头基本等于“睁眼说瞎话,御用的不知耻”;而且五毛官位越高,名声将越坏,此规律对教皇级权威最为不利。
互联网实名制的阴风仍然再现,也说明“普选,一人一票”是不可行的,——>不是因为中国人的素质低,而是这种方式,根本上就是多数人的暴政,根本上就不是国民主权自治自理的下的民主制度!一方面表现中国公众对于实名制实际上基于文字狱的实质的无知和麻木,别一方面则表现出,中国所谓的“民主派”对于马丁神父定律的毫无感触,他们无所谓于别人的言论自由受损,乐于看到政府权力的滥用似乎让辩论对手受打击。一些人自以为实名制是为了对付毛左派的文革煽动,另一些人的理由,甚至是“手机短讯让他讨厌了”。
如果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实名制是没有任何合理性的。个体价值观前提下,不存在他人言论伤害的可能性。言论自由不是“正确言论的自由”,更不是“实名才有言论自由”。毛左派虽然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毛左派也有言论自由。表面上针对毛左派的任何打压,可以十倍地复制到了自以为“民主”的阶层身上。至于手机,本来就是实名制的,根本与互联网无关!手机仍有垃圾短讯,也说明实名制无效,短讯如果严重得让这些人讨厌,他们本可要求开放电讯垄断,搞“绝对无垃圾短讯”的服务商,而不是要求实名制的监管。
《灾害损失,危机成本,危机管理成本;居安思危缔造极权国家的经济学流程》
《革命不依赖互联网,互联网阻止革命的发生,强权能够控制互联网;互联网的自由,才能阻止革命》
《随时随地“立遗嘱”,随时消逝的电波;读秒声中的言论自由,不要跟左棍鬼子争论“哲学,细节”》
《有了标准答案后才有五毛哲学和细节故事; 哲学和细节故事是掩护既定政策的烟幕》
《口号都是模糊的;口号如果不是领袖的,就是革命的,一般是革命领袖的;》
《口号独立于标准答案,衍生自权威;严格意义的政治口号,始于宗教的退潮》
《口号和政策标准答案都是权威衍生,彼此独立;口号是个框,政治需要往里装;口号解释可以临时定制》
《标准答案越权威,越是千变万化;革命者的口号,相当于专制者的政策》
《科学决策被广泛理解和执行,不需要口号和元首;文字狱的政治意义,一维护元首合法性,二为力排众议》
《阻止交流,阻止集会结社的信念,源于公有制信仰“生产模式可以固化”;短缺原理让任何固化模式自行消亡》
《被积极宣传的政策,常常是没经认真考虑的;实名制强迫“民主”与“民粹”联合起来闹革命;
不成熟的政策被“宣传导向”,严重降低了公信力;对实名制的麻木说明中国公众仍缺乏人权意识; 》
前一篇:"公有制必然灭亡"的自然科学原理
后一篇:公有制政体根据旧经验固化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