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工人阶级
工团主义
中小企业
大企业
垄断
资本家
阶级斗争
农民
资产阶级
目录: 自由民主宪政通往奴役之路
时间: 2012-06-03 18:06:13
劳资平等,“强者弱者”不是“资本家强势于工人”之间的关系,
劳资淘汰是“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之间的关系;
避免大企业工人下岗的代价,是多得多的中小企业工人失业;
工团主义是用行政垄断,把大企业的生存代价转嫁到中小企业和农民身上;
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劳资双方就实际经营/就业条件的协商结果,而不是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所假定的“强势资本家剥削弱势工人”。工资水平反映的是该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的水平。真正的强者弱者,并不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而是行业中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的关系。如果政府权力不介入,就纯粹是市场优胜劣汰。如果政府权力介入,就全部是淘汰了中小企业,保留了大企业,构筑了行政垄断。
富士康是一个大厂!他们给出的工资,是同类型的加工出口企业,一般给不出的。对于小厂来说,工人增加工资,就意味着工厂只好关门,工人也随之失业。所以小厂不会有什么工会活动,而多的是跳槽换岗。这也说明劳资双方是互择的,不存在谁剥削谁的强势地位的问题。工会活动只能存在于工资相对比较高的大厂之中。正是因为大厂的薪水比较高,工人才不愿意辞职,而用工会要挟加工资!
因此如果工会要求联合要求企业主加工资,企业主不是把扩大再生产的收入转作工资,(意味着减少雇佣),就是陷入亏损。不是寻求公有制银行贷款,就是寻求政府的支持,(都是负担转嫁纳税人),从而令这些民企,变成了政府权力的附庸。这样工团主义就成了把民企粘合到政府权力上的政治粘合剂,把民企变相地成为国企,把资本家变成工商寡头,垄断性大企业的工会就转变成特权工人。
大企业既是税收的大户,也让政府感到“大企业破产”会令更多工人失业,而且大企业主也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投入到公共寻租之中,因此政府权力如果干预市场,就总是与“强企”结合,而无论其始作俑者,如何声称“向弱者倾斜”。这就是一个误区。政府因为工团主义的要求(和理由)介入,本意可能是减少大企业造成的失业,实际上由于更多得多的中小企业破产,而导致更多得多的工人失业!
结果就是,工团主义的真实效果,总是让强势的,同行业工人工资最高的企业,成为政府权力辅助下进一步确立垄断地位,甚至由纳税人补贴之的企业。代价实际上是纳税人出的,企业主大股东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寡头,与政府的关系,一般是这位企业主完成的,而不是由工会领导去做的。但股东没有得到更多的权益,因为政府补贴不允许有暴利,同时发生工团主义运动的,全部都是夕阳产业。
尽管具体个案还有些区别,但这样一个过程,基本上可以描述绝大部分工会和工团主义的现象,包括苏联体制和东方帝国的特权工人队伍的形成。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工团主义理论,偷换概念的花招,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伎俩是一样的,那就是把抢劫犯与受害者混在一起(如闹工会的大企业,与被侵害的小企业),把受害者的代价忽略了,却说抢劫犯受益了,从而“创造了社会效益”!
工团主义与苏联的关系是非常深远的,苏联本身就是工团主义的产物,所谓“工人阶级领导的”东东。从工团主义在欧洲的广泛,从东方中国那些明明被工团主义(国企)侵害的人,却长着工团主义大脑的林语堂动物,仅仅因为被西方洋五毛忽悠,就变得冥顽不化,也可以看出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深厚的,接近于等价的渊源。他们常常把苏联和东方帝国“没有真正工会”,视作为没有民主的本身。
把苏联看作是一个大国企,当苏联处于专制领导下,领导国企的无产阶级,就只不过是听领导使唤的奴才,不存在真正的工会。而在苏联全面国有化以前,这些工人阶级的本来身份,就是跟资本家对抗的工会组织。只不过工会运动成功后,工会就被工会领导取缔了!(笑笑)。而当今天东方帝国纳税人,为国企特权工人剥削所苦时,国企的老板就是纳税人,工团主义就是国企特权工人。终点又回到起点!
《苏联改革时期和西方的公害知识分子;西方主流绝大部分“献策”是苏联已经失败的尝试》
《计划经济从来不是大锅饭;滥用于经济学的西方(企业)激励理论;苏联的“激励”与“惩罚”》
《“质量检测标准”无助于高质量;计划经济消除达成高质量产品的所有必要条件;计划经济最大的腐败》
《计划经济供应小民的产品都是低劣的;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命中注定;勃列日涅夫卖石油买食品的合理性》
《戈尔巴乔夫只是苏联垂死改革中的一环;苏联“盛世”没几年好日子;苏联民众没过几天好日子》
《苏联如果“不分裂”还能怎么着?苏联不能退回斯大林主义的几个原因;苏联就算退回斯大林主义,还能怎么办?》
《从苏联体制看国企私有化的不可行性;苏联体制相当于“强迫国企分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谁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谁支付“为人民服务”成本?国企特权工人相当于奴隶制中的“奴仆”》
《为什么工团主义“先来先到”侵犯人权?为什么“户籍制度先来先到”维护人权?“先来先到”是私有制吗?》
《工团主义“向弱者倾斜”的本质是“恃强凌弱”;社会主义是政府权力干预劳资市场导致的高度腐败》
《劳资平等,“强者弱者”不是“资本家强势于工人”之间的关系,
劳资淘汰是“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之间的关系;
避免大企业工人下岗的代价,是多得多的中小企业工人失业;
工团主义是用行政垄断,把大企业的生存代价转嫁到中小企业和农民身上;》
后一篇:资本家是劳资博弈中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