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
财经
次新股
小盘股
中国
周期股
垄断
倾斜政策
国企
股票
目录: 打印
时间: 2009-08-25 19:32:24
行情与昨天的预计不一样。原来预计是还有一两天开低走高。因此,预定的方案和原来没有什么区别,开盘大胆买,大涨的票子大胆卖。重点是补仓次新股和医药类股票。升了的不一定要卖,下跌的大胆买。昨天的行情显示出资金谨慎,昨晚美国股市的行情同样是“谨慎”,这样两个信号就失去了意义。盘中大跌,并不在今天的预计之内,却没有跳出近期的预计范围。与上周预期相比,仅仅是周一的高点做空的机会不多,只是减了一些小盘股的仓位。
现金仓位并不充足。对付这种预期外的大跌是有准备的,从光大证券这些流动性良好的品种上拿钱就行了。赛马股份第二次斩仓。这只股票似乎不是我们能赚的钱。但光大证券吃了一记闷棍。上午跑出的仓位,下午尾盘给夹空了。伊利的走强提供了进一步的资金。今天我们抄底小盘的力度,比昨天更猛。
有朋友可能不太明白笔者一直跟进次新股的胆量,提示两点,第一是笔者的价格都很低,象光大证券都在24元多一点的位置;第二,几只次新股“走弱几天”,他们的低位是不是都在某一个位置自动回升?(笑笑)。我们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昨天和今天我们的买的方式和品种都是一样的。天润我们昨天也买了,今天也买了。笔者认为503方式不是一个死的公式,只是在不变中等的待机方式。顺便借大幅波动降低成本。随着市场成本的平均化,这种方式会有走向终结的时侯,这一点在一年前开始使用这套策略的时侯,就提到了。
清查信贷资金项目应是这次调整的原因。后市的势点毫无疑问就是我们一直调整仓位中的中小盘和次新股,原因既有板块轮动,也有流动性相对缩小的因素。
博友关注的几只次新股,老实说,笔者把它们的上市报告一扫而过,只是花了十五分钟,“都不错”,就买了。笔者不太喜欢在开始时对某种股票研究得过细,在中国,完全学巴菲特是不行的。笔者将国内股票分成几种,大型的国企主要是把《特权产权化上市卖政策》的公司,两年前笔者称呼它们全部是“政策周期股”。对这种股票使用会计估值模型,相当于用GDP生产总值衡量中国的经济盛世,也算是各有所好。(笑笑)
小型公司有一些是贷款屯积资产类,象怡亚通;还有一种属于大国企特需供应类,中小盘大部分是这样的股票。正常情况下,这些中小公司会受困于大国企议价权优越,但是在中国,这种议价权通过寻租和相互参股,反而成了小公司的优势。中小板的公司大部分是不可取代的专项特需技术的细分市场的垄断型股票。这些公司反而占有议价权上的优势。所以在中国,关注细分市场的健壮性和价格刚性,要比关注大机构的资金飘移和政策变化轻松。笔者也因而认为,《中小板公司比大盘国企》更有投资价值。
前一篇:财中饿鬼之既望权益者
后一篇:柿子宜拣软的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