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3 lines (21 loc) · 7.68 KB

中西文明不碰撞,中国文明会走向世界吗?.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3 lines (21 loc) · 7.68 KB

中西文明不碰撞,中国文明会走向世界吗?

标签: 农耕地 偶然性 定律 游牧民族 中国文明 传统文化 专制 统一 文化 宋朝

目录: 文明社会进化史

时间: 2008-11-17 22:03:26

本系列话题,尝试以大历史观的眼光,观察中国文明的千年趋势,理解在趋势中“应该发生”的往事:

中西文明不碰撞,中国文明会走向世界吗?》;

300万适农区,2000年中国历史文明的含义》;

中国150年来失败根本原因》;

不要妖魔化敌人》;

为什么清朝边疆政策可以缔造中国今天版图》;

宋朝败亡的原因》;

迷幻过去,不如着眼将来

有朋友提议讨论宋朝为什么会灭亡。本博觉得,这个题目很小,只要不是抱着“弱宋”的有色眼镜,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讨论得比较充分。同时,这个题目也很大,如果不是从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意义上去看,很难明白,为什么宋朝会“打不过”几个边疆汉化的少数民族国家,而岁币本身,却对宋朝自身无害。以往本博出的博文,为了在逻辑上做到没有明显的漏洞,总是不知不觉从大处着眼,写得太大了。尽管看上去与“标准的历史论文”颇有不同,会让一些读史而不知史的学者觉得比较“幼稚”,(也就是说不象官版的论文),但实际上,仔细斟酌其中的逻辑,会发现是处处自洽的。最终的观点根据,总是重新落到我们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定律上。在历史认识上上,还会再加上两条定律,历史的必然性趋势,不会因为偶然性的人物事件而改变。后者,用马列辩证论的话来说,就是“历史创造了英雄,英雄不能创造历史”。这个认识可不是教条主义。如果不理解这个原则,那也不是教条,而是无知了。袁黑现象,就是其中的一种无知表现。

而另一条定律,则是一条假设性的,却很可能是正确的历史规律:大一统人类文明的历史性的演变倾向,是停滞、消亡,而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进步。“进步”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类似欧洲那样的的文明辐射,是历史的偶然。未来人类的历史,是否还能继续“辐射”,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只要人类社会不能脱离大一统的文明融合,结果必然就是慢慢停滞、消亡。这条结论是让人沮丧的!要跳出这个结论的魔咒,人类社会就不能“统一”,或者是分成不同的国家,或者,人类的一部分走向太空。

笔者对历史的认识,还有另一个与常规认识不一样的地方:历史事件,是可以假设的。历史是不能重来的,但历史过程总是重复的。促使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事件,是可以假设的。这样联系到“历史的必然性趋势,不会因为偶然性的人物事件而改变”定律,偶然性的事件假设变动,正常情况下,会推出同样的结果。这两条定律的这类认识方式,对于喜欢YY中国历史的“爱国者”来说,很不受用。因为,它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1840年面对英国战舰的是清朝,明朝,还是元朝,抑或宋朝,根本不会有任何区别。而如果没有西欧的“侵略”,东方文明,包括日本在内,都会埃及化,印度化,西藏化,换句话来说,走向停滞,走向消亡,而不会,走向世界。

有一位罕见的党校的学者研究声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2000年来为专制政治服务的文化。这种认识,本来是众所周知,但是从一个党校学者的口中说出来,不能不说,罕见!那么问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为了专制政治完善了两千年,目的又是什么?联系“大一统人类文明的历史性的演变倾向,是停滞、消亡”这要定律;再联系,为了保持稳定的落后,不愿尝试改变的风险。那怕,西方已经以几百年的成功实践,指出了超越出中国文化曾经的成功的大道。中国,仍然不敢尝试,只是恐惧万状地称之为“全面西化”。那怕,今天中国人早就穿着“完全西化的服装”,用着“完全西化的生活用品”,生活在“完全西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仍然极端恐惧地,“不能全面西化”。

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历史的进程,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前题下,是走向平稳,走向稳定,走向衰亡,就象,古埃及!不特中国,包括欧洲文明本身,如果不是因为偶然性的土耳其崛起阻断了食品贮存必须的香料供应,同时,欧洲造船技术恰恰能够提供远航到东方的大型尖底船,欧洲文明不会传播到世界。这种400吨的尖底船,比郑和300吨的平底船,从远航性能和折损率优势看,至少先进一代以上。即使这样,拥有大量殖民地财富的西班牙、葡萄牙,文明走向,仍然是再次走向停滞,走向衰亡。荷兰共和制度的偶然性建立,借用西班牙远航技术,造就了英国,再造就了美国,这种不能达到大一统文明的社会动力,才真正令欧洲文明领先于世界。

我想,秦朝统一六国,可以说是因为农耕地理时代,世界上几乎是唯一连片的大片农耕地的必然政治结局。但是因此而认为“极端统一,为了统一而极端的专制”,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进步,而不是,停滞?统一,可以令到中国在世界竞争中,拥有一个大国的地位,很好!但是,适当地分权自治,同样可以保留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的同时,减轻了社会的成本,促进了社会的良性竞争,打开了其他地区进入中华大家庭的大门,不是很好吗?要知道,今天世界,战争暴力兼并列国的模式,已经过时了。参考《秦灭六国不是今天的国际模式》。

听上去,似乎和宋朝的失败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是的,关系非常大。按此思路的下一个话题,应是《中国历史2000年就是尽力维护300万平方公里农耕地的历史》。而再下一个话题,就是维护(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农耕地的方法有几个?各自成败如何?那么,从小处着眼,我觉得应首先从历史总结的角度得出一个好战的愤青很不受用的结论:对游牧民族的武力征讨是无效的政策,建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同样是无效的政策。本系列话题的下一段,我们谈谈这个问题。然后才能谈,宋朝与辽、西夏,及金,蒙古的关系,设想和结局,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同样的认识思路,可以看出,从秦一直演变到清,中国历史,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可以追寻。

前一篇:甭替基金操心大小非和平准,闭着眼睛赚钱吧

后一篇:趋势投资:听庄家的话,赚庄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