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 fix typo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audreyt committed May 18, 2024
1 parent 7a2eac3 commit 706c010
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2 additions and 2 deletions.
4 changes: 2 additions & 2 deletions 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3-我們遺忘的道.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Expand Up @@ -140,9 +140,9 @@

「Wiki」不僅代表維基百科名稱的由來,這個概念也代表了協作知識創造和共享的一個關鍵創新。「Wiki」一詞是一個夏威夷語單詞,意為「快速」,由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在1995年創造了第一個 wiki 軟體 WikiWikiWeb 時提出。坎寧安的理想是促進網頁的簡單快速創建和編輯,形塑出一個協作的環境。Wiki概念的本質,正如沃德·坎寧安和博·勒夫(Bo Leuf)在2001年的著作《Wiki之道——網上快捷合作》中詳述的那樣,強調了包容性和不間斷協作。Wiki邀請所有使用者,而不僅僅是專家,使用標準網頁瀏覽器編輯或創建新頁面。鼓勵他們通過直觀連結創建在頁面之間且建立聯繫,傳統的訪問者參與則發展為持續的創作和協作過程,促進一個動態和不斷演變的「網絡」景觀。這種內容創作的民主化體現了⿻和積極參與的概念,共同貢獻為維基百科等平台所現的多樣化知識存儲和社群參與。

除了維基百科之外,知識共享和群體工作也已被協作軟體(collaborative software)或群組軟體(groupware)徹底改變了。群組軟體包括各種旨在幫助人們協作的應用程式,無論他們身在天涯何處。協作軟體的概念則可以追溯到1951年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早期願景,其旨在通過計算來增強集體工作。第一個可操作的協作計算原型,出現在 1960 年代中期恩格爾巴特的研究團隊中,引發了1968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開演示,即著名的「所有演示之母」。「群組軟體」一詞由彼得和特魯迪·約翰遜-倫茲(Peter and Trudy Johnson-Lenz)於 1978年提出,早期的商業產品如簽名檔(Lotus Notes出現在 1990 年代,實現了遠距群組協作。這些軟體皆在透過支援各種組織環境中發生的各式各樣協作任務,幫助群體達成共同目標。
除了維基百科之外,知識共享和群體工作也已被協作軟體(collaborative software)或群組軟體(groupware)徹底改變了。群組軟體包括各種旨在幫助人們協作的應用程式,無論他們身在天涯何處。協作軟體的概念則可以追溯到1951年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早期願景,其旨在通過計算來增強集體工作。第一個可操作的協作計算原型,出現在 1960 年代中期恩格爾巴特的研究團隊中,引發了1968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開演示,即著名的「所有演示之母」。「群組軟體」一詞由彼得和特魯迪·約翰遜-倫茲(Peter and Trudy Johnson-Lenz)於 1978 年提出,早期的商業產品如 Lotus Notes 出現在 1990 年代,實現了遠距群組協作。這些軟體皆在透過支援各種組織環境中發生的各式各樣協作任務,幫助群體達成共同目標。

隨著 WebSocket 協議在2011年的標準化,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演示的協作式即時編輯器的概念現在可以在網頁系統上使用。協作式即時編輯器允許多個使用者同時編輯一個文件。它代表了我們線上交換文件和彼此知識交叉的一大飛躍。源自 2005 年推出的 Writely 的 Google 文件,已經廣泛普及了協作式即時編輯的概念。HackMD 是一個協作式即時Markdown編輯器,在臺灣的公民社會中被廣泛使用(如g0v大量應用於文件的協作編輯和公開性的分享會議記錄)。Scrapbox 是即時編輯器與 wiki 系統的結合,被⿻書的日本論壇用來建立共享的理解基礎。造訪論壇的用戶可以一邊閱讀文稿,添加問題、解釋或相關主題的連結來增加資訊理解的豐富度。上述的種種互動方式,也都可支持像是讀書會此類知識交流的活動,參與者可以實時紀錄、分享討論條目、線上線下討論,在通過不斷增強協作的互動親密感與滿足不同社群的使用風格下創造更多元的知識網絡發展。
隨著 WebSocket 協議在2011年的標準化,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演示的協作式即時編輯器的概念現在可以在網頁系統上使用。協作式即時編輯器允許多個使用者同時編輯一個文件。它代表了我們線上交換文件和彼此知識交叉的一大飛躍。源自 2005 年推出的 Writely 的 Google 文件,已經廣泛普及了協作式即時編輯的概念。HackMD 是一個協作式即時Markdown編輯器,在臺灣的公民社會中被廣泛使用(如 g0v 大量應用於文件的協作編輯和公開性的分享會議記錄)。Scrapbox 是即時編輯器與 wiki 系統的結合,被⿻書的日本論壇用來建立共享的理解基礎。造訪論壇的用戶可以一邊閱讀文稿,添加問題、解釋或相關主題的連結來增加資訊理解的豐富度。上述的種種互動方式,也都可支持像是讀書會此類知識交流的活動,參與者可以實時紀錄、分享討論條目、線上線下討論,在通過不斷增強協作的互動親密感與滿足不同社群的使用風格下創造更多元的知識網絡發展。

儘管維基百科作為此一精神的最常態的表現,這種精神它正是網絡世界的基礎。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是維基百科的精神源泉,顯示了參與式、網絡化、跨國自治的重要影響。最著名的開源軟體是 Linux 作業系統,它是多數公共雲基礎設施的基底,通過 GitHub 等平台與許多人們的數位生活層面產生交集,GitHub 的貢獻者超過 1 億人,為超過 70% 的智慧型手機提供動能的 Android 系統也是開源專案,儘管其主要是由 Google 掌控營運。學術界關注「peer production」和自由軟體的成功 / 影響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例如,Yochai Benkler 在 2002 年關於該主題的研究,引起人們對此「謎團」的關注方面有重大影響力,即為什麼程式設計師「參與自由軟體項目而不遵循由市場驅動、公司驅動或混合模式產生的正常信號」。[^YB]

Expand Down

0 comments on commit 706c010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