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中共将推出“地方附加税”。前中共体制内官员表示,在土地财政崩溃后,中共地方政府必然利用获得的税收管理权限,向老百姓横征暴敛。图为2024年5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一栋正在兴建的住宅楼。(STR/AFP via Getty Images)【大纪元2024年08月28日讯】个税收入是衡量中国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共官方数据,1—7月,个人所得税8529亿元,同比下降5.5%,超过同期全国税收收入的降幅(5.4%)。而2023全年,个税也下降了1%。 个税收入连续一年多下降,这是相当罕见的(见下表)。2012年以来,除个别年份(个税调整),个税的增长率都远超总税收增长率。甚至,2020年总税收收入下降2.3%、2022年总税收收入下降2.3%,而这两年的个税收入都在逆势快速增长。 2019—2022若干税收数据 事实上,中国的个税收入,多年来呈持续增长之势。2000~2019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26倍和5.77倍,而个税收入增长了14.75倍。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依赖中共官方数据,它不可信。例如,国家统计局称,2023全年和2024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6.1%和5.3%。可是,同期的个税收入却分别下降了1%和5.7%,这不矛盾吗? 本文认为,2023年以来个税收入持续萎缩,直接原因可能有如下三个。 (一)工资水平下降与缴纳个税人数减少。中国个税收入60%以上来自于工资收入。工资水平及其分布状况与个税收入有直接关系。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风雨飘摇,缴纳个税的人数及其工资水平,应有明显下降。举例而言。青年人失业率创历史最高点。“2023年应届生平均月薪10342元”是个网络谎言。麦可思2024就业蓝皮书显示,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050元、4683元。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是经济的风向标。从这个风向标看,中国经济已非常艰难。 (二)中等收入群体遭沉重打击。中国60%以上个税由中等收入(年收入9.6万元—36万元)群体缴纳。而从2019年起,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调整为5000元,纳税人数从1.87亿人降至6400万人。这缴纳个税的6400万,主要是政府、国企人员,和民企、外企高管、高科技、高技术人员等等。但2023年以来,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外资撤退、企业外流、当局搞“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共同富裕”,普遍减薪,股市、楼市低迷,理财信托产品不断暴雷,多重打击下中等收入群体血泪斑斑。2024年7月3日,“金领学霸、一路开挂”的中金公司女员工郑雯露跳楼自杀,就是一个典型事件。如果中等收入群体坍塌,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完蛋了。 (三)中国个税收入的60%以上由“北上广深”、浙江、江苏六地贡献。疫情以来,这些地方深受冲击。“上海封城”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的。举例而言,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人口全都下降,共减少27.47万人,占当年人全国口减少总数的32%,非比寻常。又如,2024年上半年整体来看,一线城市社零增速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月,一线城市社零增速全部转负(同比增速分别为-9.4%、-6.3%、-9.3%、-2.2%),天风证券称之为“断崖式下跌”。这些都是经济衰变的表征,直接导致个税收入大幅减少。例如,1~5月,江苏省税收收入下降3.8%,而其中个人所得税下降高达8.2%;同期,浙江省税收收入下降4.7%,而个人所得税下降高达10.2%;北京个人所得税则下降4.2%。北上广深与江、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它们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就更难了。 以上三点,表明中国经济发生着深刻变化,深层危机开始浮现。 最近20多年,总体来讲,中国个税的增长率遥遥领先于全国税收收入的增长率。但在202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了8.7%,但个税收入竟下降了1%。进入2024年,个税收入持续下降,1—7月的下降幅度,略微超过全国税收收入的下降幅度。鉴于中国个税收入的特点,准确解读个税收入这个变化,对正确判断中国经济走势颇具意义。 大纪元首发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王赫:个税收入持续下降揭中国经济深层危机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