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对舒曼来说,童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他一生灵感的源泉。作曲家爱孩子,也爱他们看世界的眼光,他在1833年写道:“从每个孩子身上都能发现奇妙的深度。” 点击观赏图片:年少的罗伯特?舒曼(约1826年时)肖像。 1838年,罗伯特?舒曼创作了《儿时情景》,这13首彼此独立的钢琴短曲,标题充满诗意,令人联想到童年。舒曼最初创作了30首曲子,但只选了13首。他将其它乐曲编入了他的另外两部套曲《彩叶集》(Bunte Bl?tter Op.99)和《册叶集》(Albumbl?tter Op.124)。 《儿时情景》以简短的乐曲(乐谱大都不到1页)和易记的旋律为特色。标题将我们带入孩童的世界:“外国的国土和人们”“离奇的故事”“捉迷藏”“恳求的孩子”“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在壁炉旁”“木马骑士”“几乎太认真”(“怕怕”“入睡的孩子”和“诗人如是说”。 然而,尽管标题充满童趣,这些乐曲却不是写给孩子的。音符看起来简单,传达的内容却不简单。舒曼的作品从成年人的视角唤起对遥远童年的记忆,而这种情感氛围只有伟大的诠释者才能传递。 弹奏《儿时情景》中的曲子虽然技巧上要求不高,但却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情感成熟度,才能传递出无法言传的东西,唤起人们对童年情感世界。 这13首曲子中最著名的是第7号“梦幻曲”(Tr?umerei)。这首曲子不仅无比优美动人,还展现了成年人的感性和隐约的怀旧感。虽然儿童可以学习演奏这首曲子,但他们还无法理解作品梦幻般的特质,老道的钢琴家则可以凭借“乐感”(musicality,或音乐性)来加以表达──通常情况下,其表现形式是自由速度(rubato),即稍微加快或放慢节奏。由于原始手稿没有留存下来,《儿时情景》中有些曲子的音乐节奏并不确定,所以诠释者有一定的自由度。 最后一曲“诗人如是说”(Der Dichter spricht),带入成年人情怀则是另一例。在这首作品中,基调发生了显着变化,偏向于怀旧。套曲以“诗人”而不是“作曲家”的声音结束,令人惊讶。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将音乐和语言融为一体;也标志着浪漫派音乐的转变,即音乐作为自我的表达,只为艺术本身而存在,而不是贵族赞助创作的结果。 舒曼将这部巧妙均衡的作品视为一个整体。尽管大多数钢琴家倾向于演奏其中一些单曲而非整部作品,但每首乐曲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主旋律统一整部作品,并贯穿各乐曲。这一主题首次出现在开篇曲目“外国的国土和人们”(Von fremden L?ndern und Menschen)中,成为整部作品的基调。 每位钢琴家都有自己对《儿时情景》的诠释。虽然乐曲标题可作为诠释者的参考,但钢琴家要做的是将音乐本身传达给听众,努力呈现舒曼所设想的世界,同时保有孩童的心灵特质。 20世纪和21世纪许多最著名的钢琴家都演绎和录制过这个套曲,每张录音专辑都独具特色,展现了同一乐曲如何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的意义。其中最著名的演绎版本来自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50年、1962年)、玛莎?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84年)、伊万?莫拉维克(Ivan Moravec,1987年)和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92年)。 与那一时期许多作品一样,舒曼为妻子、作曲家兼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创作了这部作品集。《儿时情景》是他在结婚前两年送给她的礼物。当把这些作品寄给她时,舒曼告诉她,这些作品是“对你写给我的话的‘音乐回应’,你说我有时看起来像个孩子”。 《儿时情景》是罗伯特对克拉拉爱情的象征,作曲家将这套钢琴曲描述为“轻快、温柔、欢乐,就像我们的未来”。他要未来的妻子忘记自己是一位演奏家,只去欣赏作品本身。罗伯特和克拉拉都钟爱这部作品,在1838年的一封信中,克拉拉写道,这些曲子只属于他们两人,这些曲子一直在她脑海中,它们“如此简单、温暖,如此像你”。 罗伯特和克拉拉并不是唯一欣赏这些乐曲的人。舒曼友人、作曲家法兰茨?李斯特(Franz Liszt)也很喜爱,并经常演奏给女儿布兰迪娜(Blandine)听。其他著名的浪漫派音乐家也赞佩这组作品,它们标志着舒曼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更具实验性和复杂性的阶段。然而,这种非传统结构的乐曲和明显的情绪化风格曾让听众困惑数年,后来才成为他们的至爱,并因其唤起的情感而成为浪漫派的主打曲目。 舒曼在生涯晚期为他的子女创作了许多作品,尤其是《少年曲集》作品68(Album for the Young Op. 68)、《舞会情景》作品109(Ball Scenes Op. 109,)和《少年钢琴奏鸣曲三首》作品118(Three Piano Sonatas for the Young Op. 118)。时至今日,这些乐曲仍是献给孩子最具诗意和想像力的钢琴曲。而在这些作品中,《儿时情景》仍占有特殊的地位。 童年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主旋律,体现着回归本真和充满想像力的世界;也是浪漫派艺术家们捕捉稍纵即逝的诗情画意完美的主题;浪漫派作曲家们对此一主题尤其感兴趣。也许罗伯特?舒曼最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原文:Schumann’s ‘Kinderszenen’: A Childhood in Music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相关新闻:编辑推荐: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舒曼的《儿时情景》:音乐中的童年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